不要總是把希望寄托在明天
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表現出嚴重的拖延癥狀,他們總是把當下該做的事情留著明天去做,也總是找出各種理由和借口為自己開脫。實際上,我們能夠把握的只有今天。有人說人生有三天,即昨天、今天和明天。而在這僅有的三天時間里,只有今天才是當下,是每個人都能把握的。所以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明天,而是要活在當下。只有把今天過得充實且有意義,我們才能擁有無怨無悔的昨天,也才能擁有值得期待的明天。如果白白錯過了今天,則只會導致人生毫無意義,也沒有希望可言。
正是因為人們總是把希望寄托在明天,讓明天承受了過重的壓力和負擔,所以才導致當明天變成今天的時候,我們總是覺得今天的時間遠遠不夠用,也總是覺得今天非常疲憊,并非自己最佳的狀態。俗話說,今日事今日畢,人人都要養成完成每一天任務的好習慣,這樣才能避免無限拖延,也才能擺脫對于明天的無限度依賴。毫無疑問,如果今天只是為明天做計劃,那么人生中即使有再好的想法和計劃,也都會變得毫無意義,而根本不可能得以實現。
大文豪魯迅先生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一擠總還是有的。我們為何不捫心自問,我們的今天真的被所有的事情都安排滿了嗎?我們的今天真的再也擠不出來時間了嗎?當然不是。只要我們愿意制訂計劃,把今天的所有事情都按照輕重緩急去排列順序,只要我們總是能夠合理利用和珍惜時間,我們就會擁有更多的時間。大多數被拖延癥困擾的人,從未擁有過充實的生活,他們只是把時間用錯了地方,才導致拖延癥變得越來越嚴重。很多時候,人們即使采取科學的方法管理時間,也難以完全擺脫拖延癥。這又是為什么呢?是因為拖延已經成為一種惡習,也是因為人們總是習慣性地依賴明天。
僅從表面來看,那些把希望寄托在明天的人今天也許已經安排滿了,實際上從深層次的心理進行探究,就會發現當一個人把希望寄托在明天的時候,往往心中已經對今天產生了放棄的態度。如在周末,青少年原本可以利用周五晚上和周六的時間,完成所有的作業,但是在周六下午三點鐘,他們寫完作文,情不自禁陷入懈怠的狀態。雖然只需要再花費兩個小時就能完成所有作業,但是他們卻對自己說:“今天已經寫了很多,要不把僅剩的作業留到明天完成吧。”產生這樣的想法之后,他們在今天剩余的時間里就完全把完成作業的事情拋之腦后,從而暫時放松地玩耍。然而,到了周日,他們又開始懊悔自己為何沒有在周六的時候一鼓作氣把作業完成,一想到要完成作業,他們就覺得很痛苦,原計劃在周日上午完成作業,因為起床晚了,拖延到下午。下午,家里又來小伙伴了,為此又把時間拖延到晚上。最終,等到很晚,他們才極其不情愿地完成作業,不但速度很慢,而且質量低下。如果周六能夠一鼓作氣完成作業,整個周日全心全意玩耍,這該是多么愜意的事情啊。遺憾的是,不僅青少年,很多人都有嚴重的拖延癥,似乎那些該做的事情只要到了明天,就能自動完成一樣。
為了督促人們珍惜時間,曾經有人提倡要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來度過。這樣一來,就不存在所謂的明天,我們只能活在當下。的確,生命是無常的,誰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將會在何時結束,既然如此,就要努力活好每一天,避免給自己留下遺憾。當然,在這么想的過程中,要避免給自己心理上的借口,例如,告訴自己不可能在明天就死去,告訴自己這只是個假想而已。沒有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到底哪個先來,然而努力過好當下的每一天,這都是最佳的選擇。如果覺得這樣假想的方式有自欺欺人的嫌疑,而且不會起到很好的效果,那么還可以采取制約機制的方式來約束和管理自己。例如,告訴自己“如果今天不能完成這項工作任務,明天就不許吃甜品”“如果不能把所有的作業在今天寫完,那么今天和明天都不能玩游戲”。這樣的制約會對青少年產生更切實有效的約束力,也會督促青少年真正全力以赴做好該做的事情。
當然,如果自身監督力量不夠,還可以請求得到外部的監督和督促,這樣一來全方位監控,自然會起到更好的作用和效果。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原理,大概意思是說一件事情如果只有自己知道,則做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如果有很多人都知道,則對于自身的約束力就會大大增強,成功的可能性也會更高。青少年原本自控力就不是很強,所以要更加有的放矢激勵和管理自己,增強自控力,這樣才能變得更加強大。
上一篇:不行就轉個彎,前方才有柳暗花明
下一篇:不要放任你年輕的身材橫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