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嘮叨,讓孩子不愿意和媽媽說話
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青春期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就如同暴風雨的夜晚,他們既“多愁善感”又“喜怒無常”,感情細膩又多變,時刻需要父母的呵護。一個不小心,孩子就可能學習成績下滑、早戀或者結交一些不良朋友等,因此,多半時候,我們都會對孩子的一舉一動相當敏感,總是擔心他們這個弄不好,那個不好的。為此,我們經常會向孩子嘮叨,這一點,尤其是媽媽。但其實你越是嘮叨,孩子越是不想跟你說話。要知道,這一階段的他們獨立性增強,總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認和尊重,希望擺脫成人的約束,渴望獨立。他們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樣服從家長和老師,他們希望獲得像“大人”一樣的權利。因此,青春期的孩子,最討厭的就是媽媽的嘮叨。他們會覺得你很啰唆!
大寶是某中學初二的學生,也是一個三口之家的獨生子,他就是家里的“小皇帝”,爸爸媽媽生怕他遇到什么不開心或者委屈的事。可以說,除了工作外,他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大寶的身上,尤其是媽媽,大寶的媽媽是一名家庭主婦,自從有了大寶后,她所有的時間都在大寶身上,而大寶也一直感覺自己很幸福。
可是一上中學后,媽媽發現,兒子好像變了很多,好像心里總是有很多秘密似的,而兒子也不主動與自己溝通,這讓她很擔憂,她也想改善現在的關系。于是,在大寶生日那天,她和丈夫特地帶著大寶去了他最喜歡的自助餐廳。
來到餐廳后,媽媽取了很多大寶最愛吃的食物,然后和爸爸一起對大寶:“生日快樂!”他們本以為大寶會開心地一笑,沒想到大寶很冷淡地說了一句:“謝謝!”這讓他們很意外。
“為什么,你不開心嗎?記得你小時候最喜歡我們給你過生日了!”媽媽疑惑地問。
“沒什么,吃吧!”大寶依舊低著頭,輕聲說。
“大寶,你要是遇到什么學習上的問題,一定要跟媽媽說。”媽媽繼續說。
“真的沒什么。”大寶已經有點不耐煩了。
“可是你今天真的很不對勁啊,你要是不跟我說的話,明天我去學校問老師。”
“你怎么總喜歡這樣啊,煩不煩?”大寶的分貝提高了很多。
這時,爸爸打破了母子之間的尷尬,笑呵呵地說:“我們兒子長大了啊!兒子說說,今天在學校都發生了什么新鮮事兒啊?”
大寶抬起頭,淡淡地說:“沒什么事兒,每天都一樣上課、下課。”爸爸不知如何接口,飯桌上一片沉默。
我們發現,這段親子間的對話,毫無效果,其實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母親,大寶的媽媽在溝通技巧上還有待學習與提高:干巴巴的道理嘮嘮叨叨個沒完沒了、講話的語氣咄咄逼人,這都會讓孩子覺得你很煩,自然不愿與你繼續交流。
的確,作為母親,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她們往往是孩子最愿意傾訴衷腸的對象,可到了青春期,這種情況往往就改變了,你的問候變成了嘮叨,甚至招來孩子的厭煩。雖然處于這個時期的孩子渴望傾訴、渴望理解,但他們更像一個鋒芒畢露的刺猬,這就為媽媽與孩子溝通造成了很大的障礙。
那么,到了青春期,作為媽媽,該怎樣與孩子溝通呢?
以下是幾點建議:
1.少說話,善于察言觀色
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孩子的關心不一定全部要通過語言,我們不妨學會察言觀色,從一些小細節上發現孩子細微的變化。
另外,即使與孩子交流,我們也要對孩子的反應敏感些。孩子對談話內容感興趣時,可將話題引向深入,一旦發現孩子有厭煩情緒,就應立即停止,或轉移話題,以免前功盡棄。另外,即使找到交流的話題,也應力求談話簡短有趣、目的明確,切忌啰唆,以免造成切入點選擇準確,但交流效果不佳的情況。
2.用“小紙條”代替你的嘮叨
溝通不一定是“用嘴說”,用小紙條也是不錯的方法。
小杰是個單親家庭的孩子,他的父親在他三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他的母親就身兼父職,獨自撫養小杰,但母親經常工作忙,還要出差,出門前總會在冰箱上留一個便條:“里面有一杯牛奶,三個西紅柿,請不要忘記吃水果。”在寫字臺上留張條:“請注意坐姿,別忘了做眼保健操。”
多年以后,小杰考上了大學,母親為他整理東西時,竟然發現他把這些紙條全揭下來并完整地夾在書本中。母親的眼睛一下子濕潤了——原來孩子的情感之門始終是向自己敞開的,對自己的關愛也始終珍藏在心底。
3.關心孩子不一定非得詢問學習狀況
2007年《錢江晚報》曾經發表過一個有關調查,結論是:“在與孩子溝通的問題上,家長指導孩子學習占溝通內容的70%,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孩子的成才應該是全方位的,只抓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全面發展極易產生負面的“蝴蝶效應”。這些,是對任何年齡階段的孩子實施家庭教育過程中都應該避免的。
為此,家長們若想和孩子溝通,就需要多關注孩子除了學習外的其他方面。如果你的兒子是個球迷,那么,你可以默默幫孩子搜集一些信息,孩子在感激后自然愿意與你一起討論球技、賽事等;如果你的孩子愛唱歌,你可以在節假日為孩子買一張演唱會門票,相信你的孩子一定備受感動,因為他的父母很貼心、明事理。
這種類型的交流是“潤物細無聲”式的,它沒有居高臨下的威迫感,極具親和力,孩子也容易打開心扉,接受與父母的交流。
當然,讓孩子打開心扉,與孩子交流的方式、方法遠不止這些。但總的原則是:媽媽一定不要嘮叨,而是要讓孩子覺得你是在真正地關心他,并且是從心底里關心的那種。
上一篇:干一行愛一業,一輩子持之以恒
下一篇:感謝那些曾經為難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