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跳劍舞聞名的公孫大娘
公孫大娘是唐代最杰出的舞蹈家之一,被稱為唐宮第一舞人。據記載,公孫大娘是既活躍于民間,又聞名于宮廷的少數著名舞蹈家。唐詩與史籍記載皆表明,公孫大娘表演的《劍器舞》,技藝高超,獨具特色,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
唐玄宗時,宮廷樂舞機構梨園、教坊、宜春院的“內人”和宮外供奉中,可謂高手云集,但只有公孫大娘的《劍器舞》獨步當時。
唐代詩人鄭嵎在《津陽門詩》中,描寫唐玄宗生日千秋節宮中舉行盛大樂舞表演時說“公孫劍伎方神奇”,并自注“有公孫大娘舞劍,當時號為雄妙”。
據《明皇雜錄》記載,公孫大娘不僅舞技高超,而且擅長舞多套《劍器舞》,能舞《裴將軍滿堂勢》、《西河劍器渾脫》等,“皆冠絕于時。”
《西河劍器渾脫》是根據裴旻將軍獨到的舞劍技藝改編的一部舞蹈。裴旻舞劍被譽為唐代“三絕”之一。公孫大娘擅長的《裴將軍滿堂勢》,是吸收了裴旻劍舞的猛勵氣勢和某些特技,編創而成了富有特色的“滿堂勢”舞蹈。
“滿堂勢”是一種地位調度很大,舞時充滿整個表演場地,動作豪邁、矯健、靈活,技巧艱深的舞蹈。其道具是劍,劍柄與劍體之間有活動裝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動、旋轉短劍,使其發出有規律的音響,與優美的舞姿相輔相成,造成一種戰斗氣氛。
《西河劍器渾脫》中的“西河劍器”,可能是一種具有特定地方色彩的劍舞。西河在史上有二,一在今甘肅西北部;一在今河南安陽東南。“西河劍器”應該是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某一西河地區的民間舞蹈和武術。
而“渾脫”是從西域傳來的風俗性舞蹈。“劍器”與“渾脫”本是兩種不同民族的傳統樂舞,所謂《西河劍器渾脫》,應該是兩種樂舞相互吸收融合而成的。
據宋代精于樂律的陳旸在《樂書》中記載:“樂府諸曲自古不用犯聲……唐天后末年,劍氣(器)入渾脫,始為犯聲之始。劍氣宮調,渾脫角調,以臣犯君……”可見這兩種調式不同的樂曲糅合在一起,是公孫大娘在當時個大膽的創新。
“詩圣”杜甫在少年時代也曾觀看過公孫之舞。當年的公孫娘子,錦衣玉貌,矯若游龍,一曲劍器,揮灑出大唐盛世萬千氣象。
杜甫曾有詩《劍器行》,把公孫大娘的舞蹈描寫得繪聲繪色:“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爧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詩人以神來之筆,通過一連串激動人心的比擬,描繪了公孫大娘舞劍器時青山低頭、風云變色,矯如龍祥、光曜九日的逼人氣勢。
杜甫詩中所描寫的,正是公孫氏舞《劍器渾脫》的情景。這次表演深深地留在幼年杜甫的心中,使他終生難忘,成為他老年時寫這不朽詩篇的生活依據。
公孫大娘善舞劍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還能觸發靈人的感。當年“草圣”張旭,就是因為觀看了公孫的劍器之舞,因而茅塞頓開,成就了落筆走龍蛇的絕世書法。
公孫大娘的《劍器舞》雖然早已失傳,可是“劍舞”這種舞蹈形式卻流傳至今,戲曲中優美雄健的“劍舞”和民間武術里多種多樣的劍術,都是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代劍舞的優秀傳統,才使它具有今天這樣高度的技巧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
現在,“劍舞”有“站劍”、“行劍”之分。“站劍”要求舞姿造型富有雕塑感,動作快捷有力,準確利落。而“行劍”則要求舞蹈動作勻稱,如行云流水。
“劍舞”還有單劍舞和雙劍舞之分。在劍柄上拴有“劍穗”,以能夠顯示舞者的舞劍技能。
劍舞的基本動作有:點、刺、挑、劈、撩、格等。舞者表演時,其手、眼、身、法、步與劍器舞動相互配合,并注重“眼神”的運用,展現其剛柔相濟、英姿豪爽的舞姿線條。
作為一代宮廷舞女,公孫大娘能夠從溫柔美中走出一條陽剛之路,這需要極大的探索與勇氣。這種探索精神跨越時空,通過張旭的書法和杜甫的詩文走到今天,公孫大娘不會寂寞,現代人也會從中獲得很多教益。
上一篇:付出努力就會成功
下一篇:做事情需要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