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身體才健康
心理健康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之一。健康的心理,豁達的心胸,對人的健康作用不容小視。一個人如果怨聲載道、情緒消極,很容易損害健康。我國中醫理論中有很多論述身心健康關系的話,《黃帝內經·靈樞》中有:“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驚恐傷腎”。
露澤娜·斯坦利是一個猶太人。在納粹的奧斯維辛集中營里,她失去了所有親人。雖然得以死里逃生,但是那段恐怖的回憶就像一條暫時蟄伏的毒蛇,終有蘇醒的一天。在半個世紀以后,老人忽然服毒身亡。人們震驚之余發現,奪去老人生命的竟然是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是它,勾起了老人心中沉睡的往事,使得無數往日的噩夢占據了她的心靈,最終不堪承受而選擇了解脫。
半個多世紀的艱難生活都不曾擊垮的老人,最后竟然被恐懼和絕望擊垮。心理壓力的強大由此可見一斑。影響我們的不只是恐懼,還有很多不良認知,怨天尤人、患得患失、傲慢偏見等不良心理,無不對我們的身體健康產生無法預測的危害。
有一項專門的心理學研究,是研究心理健康和壽命的關系。通過跟蹤調查204位成年人發現:心理健康、情緒愉快的一組,活到53歲以上的高達90%以上;而對比組的成員沒有一個能活過55歲。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一個人總是愁腸百結,怨天尤人,不但無補于事,反而會使自己長期陷于憂郁之中,破壞身體的生理機能,最終不堪重負。漢朝大才子賈誼,時任梁懷王太傅一職,因為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一生都生活在愧疚之中,埋怨自己未能盡職盡責,結果33歲就郁郁而終,令人惋惜;《紅樓夢》里的林黛玉,身世凄涼,多愁善感,又思慮太重,以至于見花墮淚,怨嘆“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結果也是紅顏薄命。
心理不健康會損害身體健康,反之,心理健康不但能讓身體充滿活力,甚至能夠治療疾病。
有個故事叫《尋找1%的奇跡》,講述的是一個胃癌患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姓周,當他被檢查出胃癌之后,問道:“這個診斷的誤診率是多少?”醫生說是1%。老周說:“那我肯定就是那1%。”老周因為確信自己是那1%,所以手術一個月后就回去上班了。他上班娛樂兩不耽誤,天天樂樂呵呵,沒事還哼哼小調;而且,他的業余愛好也由寫“豆腐塊”變成了寫大部頭,甚至規劃了30年的寫作計劃,生活得有滋有味。七年過去了,他的胃癌也并不見惡化。當人們問他創造奇跡的奧秘時,他說:“其實沒什么,就是個自我安慰。得了胃癌,你怨誰也沒用,只會讓自己更難受,那樣的話沒幾天準完蛋;堅信自己屬于那1%就是個心理支柱,有這么個支柱,天就塌不下來。”
他的故事很自然使我們聯想到海明威。海明威說:“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打敗。一個人擁有健康的心靈,就像機器擁有了潤滑油,能夠最大限度地減輕磨損,維持它的高效運轉,從而創造最大的價值。
上一篇:幸福需要自己去尋找
下一篇:我是你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