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緒不好,很少和事實本身有關
有一位女性和老公去一個農莊吃飯,老公硬是不給她點她喜歡吃的豆花和豆腐。她心想:“真是太不體貼了!他明知道我喜歡吃什么,卻不管不顧,說明根本不在乎我,不在乎就是不夠愛我唄。”她越想越氣,轉過臉不再理睬老公。
回到家后,她又質問老公,老公說:“我們去那家農莊的時候,已經過了飯點了,你喜歡吃的這些菜,我擔心會是剩菜,而你歷來腸胃不好,又比較沖動、任性,所以我堅持不給點,其實只是希望你能夠吃到干凈、新鮮的飯菜。”
知曉老公的良苦用心后,她才發現當時老公看起來不近情理的行為背后是一份更深的愛。
大多數人,都以自己在此時此刻的需求有沒有得到滿足,來感受和評判人和事。比如,你已經感到很飽了,父母還一直往你碗里加菜,讓你繼續吃;你明明很熱了,愛人還給你披一件衣服。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一般都會是煩躁和不滿。
我們有一種傾向:只要沒達到自己的需求就不由自主地感到不滿,在第一時間“惡意”解讀他人的意圖。
對許許多多案例的梳理讓我看到:無論是對人的憤怒、恐懼、怨恨、厭惡,還是自己的內疚、哀傷、羞愧和自責,很少和事實本身有關,是我們的想象使我們陷入苦海,并非事實本身。
這些情緒主要來源于我們的解讀,而人本能反應的第一解讀往往是把自己當作受害者。受害者模式一啟動,我們立刻就變成了受傷的羔羊,把自己想象成那個沒有人在乎、沒有人理解、沒有人認可、沒有人愛的人——我們編故事的能力極強,速度也極快,用不了幾分鐘,就可以給自己刨個很深的坑,蹲在里面自艾自憐,覺得自己是天下最孤獨、最可憐、最受欺負的人。
如果每次情緒來襲時,我們能夠靜下心來,放下自己的評判和猜疑,不把自己變成受傷的羔羊,而是去了解和傾聽對方的想法和感受,從第三方的角度客觀理性地看人、看事,就會看到全相。而一旦看到事情真相,就會發覺很多煩惱真的是自己的解讀出了問題,與事實大相徑庭,我們的心就會釋然很多。
上一篇:任何一種情緒,都在為你的人生保駕護航
下一篇:引起情緒波動的每一件事,都是成就自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