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心太重:自私自利,不想吃虧
清末著名學者劉鶚曾經說過:“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自私是人的天性,這本無可厚非,但是私心太重就不好了。私心太重的人往往心胸狹窄,自私自利,不想吃虧。他們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對和自己相關的事情非常關心,對別人的事情則抱著“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態度。看起來,自私的人活得很輕松,其實不然。私心太重的人往往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利益看得很重,他們總想把所有的東西都真實地抓在自己的手里才安心,生怕別人搶了去,如此一來他們就常常感到心累。
自私的人往往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作為座右銘,凡事都不想吃虧。因為吃虧的滋味兒是不好受的,吃虧是有損個人利益的,誰都不愿意吃虧。但是天下哪有那么多的便宜等著你來占!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為了自身利益,為了不吃虧、少吃虧,為了多給自己撈福利,而演出了一場又一場的人間慘劇。私心太重,害人害己。
在一座高山上住著一位神仙,有很多人想上山找神仙幫助他們實現愿望,因為神仙有求必應,但是這座山太高太陡了,人們都覺得自己爬不上去,所以一直沒有人嘗試著爬上這座高山。
有一日,神仙在山頂看到山腳下有兩個人居然在努力爬山,神仙覺得這兩個人很有膽識,如果他們上得來一定滿足他們的愿望。這兩個人在山腳下一步一步地努力向上爬,開頭他們是自己爬自己的,中間實在堅持不住兩人就互相幫助一起向上爬。神仙看到他們這樣互相幫助更受感動了。他們爬了很長的時間,最后終于爬上了山頂,見到了神仙。
神仙跟他們說:“你們有什么愿望都說出來,我一定滿足你們。”
這兩個人想了又想都不知道要許什么愿望,于是神仙說:“先講的有一倍愿望,后講的有兩倍愿望。”這時兩個人有了分歧。
年輕一些的人說:“我年輕,讓你先講。”另一個人說:“我年長,讓你先講。”就這樣兩個人讓來讓去,他們都說讓對方先講。這兩個人越說越大聲,神仙想了想又說:“先講的有一座金山,后講的有兩座金山。”但是他們都說讓對方先講,氣氛越來越糟糕,甚至有大打出手的勢頭。
神仙說:“最后一次,如果不說就兩個都不給了。”年輕的一個人見這樣馬上說:“我盲一只眼!”這個人馬上盲了一只眼,另一個人立刻盲了兩只眼。
其實想想,何必呢?本來有一個愿望就很足夠了,有一座金山更足夠了,可是他們都想要更多的愿望、金山,想要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誰也不想吃虧,結果好處沒撈到,眼睛還瞎了,白白受了爬山的累。這都是私心惹的禍。
私心太重的人往往非常貪婪,對待別人的東西,他們就像貪吃的老虎,恨不得全部據為已有;但是對待自己的東西,就像吝嗇的老鼠,一點都不想分享給別人。他們對利益的欲望很高很高,對利益的追逐,永遠沒有夠的時候。他們奔波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不知休息,即使疲憊不堪也不想停止,因為他們怕別人撈到原本屬于他們的東西。殊不知“名利如浮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了這些身外之物,讓自己的心累,實在太傻了。
其實,所謂的利益與吃虧在很多時候就如禍福相倚一樣,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當你以為自己得了便宜,可能結果卻要吃大虧,而當你有時吃了點虧,結果卻又能得到的更多。就像老話說的那樣,“吃虧是福”。
宋朝時,李士衡在館閣任職,一次出使高麗,一名武將擔任他的副使。高麗方面贈送了許多禮品財物,李士衡對這些財物并不在意,只是隨意地把它交給自己的副使管理。出發前,副使發現船底有一個小的隙縫發生了滲水現象,副使不動聲色將李士衡的禮物——一些絲綢細絹,墊放在船底,然后把屬于自己的禮物放在上面,避免自己的東西受潮。李士衡看見了,也沒太當回事兒。
船行到大海之中,風浪洶涌,船又太重,很危險,船員要求把裝載的東西全部扔掉,否則船翻人亡。副使也很慌張,就急急地把船上的東西拋入大海。大約東西丟掉一半時,風浪平息,航船穩定了。過后檢點,丟掉的都是副使的財物,而李士衡的物品由于放在船底,除了受點潮濕之外,都完好無損。
俗話說得好:“占小便宜,吃大虧。”故事中的副使開始占了小便宜,讓自己的財物免于受潮,結果卻吃了大虧,自己的財物都石沉大海;而李世衡不在乎吃虧,所以他成了最終的受益者。可見,吃虧不僅不是損失,還會給自己帶來福祉。
歷史上的很多賢士君子,也都以能吃虧來要求自己和訓誡子孫。被稱為“清初三大家”之一的散文家魏禧曾經說過:“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所以說,學會吃虧,善于吃虧,樂于吃虧,這絕不是一個人無能、無用、無知的表現,而且很大程度上,這也是一個人的品行好否、行為善否的真實寫照。德不高者不甘吃虧,心不誠者不愿吃虧,品不正者不肯吃虧,行不端者不能吃虧!如果從正面說,聰明的人才甘于吃虧,高尚的人才樂于吃虧,偉大的人才肯終生吃虧。
你曾經是否也私心很重,把“不可以吃虧”當做是做人的頭一條?可以在課堂上扔下書和教授吵架,可以在旅行時為一點點小利和小販爭執,有一點點不順心就想到要離開公司大不了重新開始,感情也是總要他對我比我對他好,絞盡腦汁總要他用七分我用三,這樣已經覺得投入太多……心里的小鬧鐘時刻反復提醒自己:不可以吃虧!
可是處在這樣的日子里,你有沒有覺得自己不但沒有得到多少,反而還感到身心俱疲呢?作為普通人,各種吃虧和受益的事情也會是屢屢發生的,如何看待利益,如何對待吃虧,也是我們經常碰到的課題。對待這個問題,有的人錙銖必較,一毛不拔,盈虧心很重,過分注重當前利益和現實利益;有的人工于算計,總期望通過吃小虧占大便宜;更有的人緊緊盯住一些個人利益,挖空心思找便宜、爭利益,但最終也未必能夠如愿以償。其實在很多時候過于計較,得失心太重,反而會舍本逐末。當得失擺在面前,過多的計較只會使自己陷入更加緊張和沮喪情緒里,這種情緒會遏止我們的自信,甚至影響判斷,最終一事無成。
總之,在看待個人得失的問題上,最好的處理方式——將之看淡,順其自然。不是我的不強求,是我的也可以容讓。看得開得失既是一種境界,又是一種自律和大度,更是一種人格上的升華,只有確立了這樣堅強信念的人,才能擺脫心累,獲得永遠的幸福、自由。
上一篇:知足才能常樂
下一篇:簡單使生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