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卑坦誠,樹立良好形象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你想有良好的形象,首先就要以一顆開放的心坦誠待人,虛己以聽,這樣才能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樹立起溫恭自虛、謙卑坦誠的良好形象。
這需要一定的修養,需要人們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加以培養。通常,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對人坦誠,但不粗俗
人與人交往,需要坦白誠懇的態度。也就是說,需要立身處世剛正不阿,為人辦事誠心誠意;需要言行一致,言之有物,行之有理。若是口是心非,見風使舵,陽奉陰違,兩面三刀,就不是一種坦誠的態度,這樣的人是不會得到別人的喜歡的,在社會交往中也不利于自己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坦誠并不等于言語粗俗、信口開河。言語粗俗、信口開河的人,往往捕風捉影,憑主觀想象斷言,說話不負責任,只圖一時痛快;不看對象,不講方式方法,不分場合地點,不顧后果,亂說亂講。這樣的人同樣搞不好社會交往。
(2)為人謙虛,但不虛偽
謙虛的品德對于一個人的人際交往很重要。一個人對自己應該實事求是,不矜不伐,戒驕戒躁,既肯接受別人的批評,又能夠虛心地向別人請教。這樣,他才能成為社交中受歡迎的人。而一個自負自傲的人,只會令人反感。
謙虛應以坦誠為基礎,否則人就容易陷入虛偽的“泥潭”。比如,討論問題時,自己明明有不同意見,為表謙虛而不明白說出;對方批評自己時,當面唯唯稱是,背后卻又大發牢騷,這些都是虛偽的表現。
謙虛與虛偽、虛榮不是一回事。一個人如果故作謙虛姿態,以求得“謙虛”的美譽,就是虛榮的一種常見表現。這種虛榮心一旦被他人察覺,他人就不會與之愉快地交往了。
謙虛更不等于諂媚。你如果在交際中,愛對對方說一些言不由衷的溢美夸飾之詞,以為只有這樣才能顯得自己彬彬有禮、謙恭而有教養,那就錯了。要知道,過分贊美,亦近諂媚,而諂媚,非但不能令人產生好感,反而會令人討厭,所以,諂媚是社交中的大敵,應當注意回避。
(3)成熟穩重,但不圓滑世故
在社會交往中,人要想減少失誤,不斷進取,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努力使自己成熟穩重起來。
成熟穩重的基本特征是:第一,能夠擺正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大節”與“小節”的關系。既看到眼前利益,又看到長遠利益;既著眼于“大節”,又不圍著“小節”打圈圈。成熟穩重,就是胸有大志,站得高,看得遠;有頭腦,有社會經驗,有知識,有學問;遇問題有主見,并能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第二,能夠擺正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并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對生活、社會、人生、人以及自己有較透徹的了解,不被其他的人和事所迷惑。既不過高也不過低評價自己的能力,能夠得心應手地為人處世。第三,能夠擺正情感與理智的關系,既重感情,更靠理智行事。一事當前,能夠恰當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感情用事。能掌握自己的個性,使之適應社會交往的需要;能駕馭自己的習慣,使之無礙于與別人的交往。
成熟穩重,靠的是知識的積累、經驗的積累,而這些又往往在于時間的積累。一般來說,年輕人為人處世不夠成熟穩重,更要特別注意提高自己的修養,這樣才能有所進步。
(4)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對己嚴格,對人寬容,這是搞好人際交往必不可缺的重要原則。
嚴于律己,就是要高標準地嚴格要求自己,時時注意不去傷害別人,出現問題時主動承擔責任,發生口角時主動進行自我批評,總是盡量把方便讓給別人,有困難時力爭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寬以待人,就是要能夠忍受各種誤解和委屈而毫無怨恨之心,以德報怨,不斤斤計較。
我們每天都在與人打交道,經常會出現如何要求別人、如何對待自己的問題。待人與律己的態度可以充分反映出一個人的修養,也是決定一個人能否與他人很好地相處的重要因素。中國古來就有“君子寬以待人,嚴于責己”的處世方法,而這一方法是非常值得借鑒的。
人無論怎樣力求完善,身上都有著令人遺憾的弱點,甚至是令人厭惡的缺點。那么,應該怎樣看待別人的缺點呢?明代學者薛有說:“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己能病之。”意思是說,看到別人不及自己的地方,不能以自己有這一長處而鄙視別人或詆毀別人。善意的批評與提醒是必要的,但出發點應該是希望別人更加完善,而絕非出于嘲笑與輕視。看到別人的不足時,我們應該這樣想:這有助于我們多看別人的長處,也能使我們自己保持清醒。
“如果我們自身毫無缺點的話,我們就不會以如此大的興趣去注意別人的缺點。”這話值得深思。以寬容的態度待人,是以理解為基礎、以客觀的態度給他人以評價,這會使我們從他人身上看到自己所沒有的優秀之處,又能使我們對他人的缺點、錯誤抱持一種善意的態度,并對之予以充分的諒解。這是一個人有知識、有修養的表現。
(5)愛與善良
如果想獲得終生的幸福,我們就必須成為充滿愛心的人。生命中有了愛和善良,我們就會變得精神煥發、富有生氣,新的希望會油然而生,世界也會變得萬紫千紅。努力去幫助別人,我們就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全身心地去愛生活和自然,我們就能獲得幸福的人生。
上一篇:說話時要態度真誠,待人要謙和
下一篇:高效率做事,絕不拖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