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 及時修補現在的小窟窿——破窗效應
丟還是不丟?
一個很干凈的地方,人們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后,人們就會毫不猶疑地也跟著扔,絲毫不覺羞愧。結果,那個地方就會越來越臟,真的成了一個垃圾場。這是一種什么心理呢?
詹巴斗的試驗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斗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比較雜亂的街區,一輛停在中產階級社區。他把停在雜亂街區的那一輛的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果一天之內就被人偷走了。而擺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那一輛過了一個星期也安然無恙。后來,詹巴斗用錘子把這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破窗理論”
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共同提出了“破窗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筑物的窗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衍。
廣為存在
“破窗理論”更多的是從犯罪的心理去思考問題,推而廣之,從人與環境的關系這個角度去看,我們周圍生活中所發生的許多事情,不正是環境暗示和誘導作用的結果嗎?破窗理論所描述的現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隨處可見。
修補需及時
心理學家研究的其實就是一個“引爆點”,地上究竟要有多臟,人們才會覺得反正這么臟,再臟一點也無所謂,情況究竟要壞到什么程度,人們才會自暴自棄,讓它爛到底。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受到阻攔,一旦形成風氣,就改也改不掉了,就如河堤,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
現實啟示
對于工作不講求成本效益的行為,有關領導不以為然,使下屬員工的浪費行為得不到糾正,反而日趨嚴重。在公共場合,如果每個人都舉止優雅、談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夠營造出文明而富有教養的氛圍。破窗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環境具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必須及時修好第一個被打破玻璃的窗戶。
讀故事,懂心理——讓紐約變臉
犯罪其實就是失序的結果,紐約市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真是無處不搶、無日不殺,大白天走在馬路上也會害怕。地鐵更不用說了,車廂臟亂,到處涂滿了穢句,坐在地鐵里,人人自危。那里幾乎就是罪惡的代名詞,很多人逃票,通緝犯隨處可見,武器攜帶者比比皆是。
1994年,布拉頓就任紐約警察局長,上任后他立即開始治理紐約。哪里最黑暗,就從哪里開始,他選擇從地鐵入手。先治理車廂,讓車廂干凈整齊,想要破壞車廂的人看到這么整潔的環境也不忍下手了;隨之,站臺跟著也變干凈了,然后就是階梯、街道、社區等,當人們的心也像環境一樣明朗時,整個紐約變了樣,不僅整潔漂亮,而且還成為全美國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
其實,紐約市用的就是破窗效應的理論,從最小、最容易的地方著手,打破了犯罪環結,使這個惡性循環無法繼續下去。
仔細想想,人也有“破窗效應”。
——原本很有尊嚴的一個人,就因為總是容忍人們的諷刺、蔑視、挖苦甚至侮辱,最后竟成了人們發泄不滿的對象。尊嚴“破”了以后,你就成了放置污言穢語的垃圾桶。
——某人邋里邋遢、不修邊幅,甚至蓬頭垢面,時間長了人們就會真的認為他是令人不屑一顧的街頭乞丐。衣著“破”了以后,你就不能與正常人為伍。
——一個言語輕佻、行為放蕩的女人,身邊自會圍繞一幫招蜂引蝶、拈花惹草的花花公子。道德觀“破”了,這樣的女人就會成為淫蕩的代名詞。
——新買的一臺筆記本,總會愛不釋手、倍加愛惜,十分在意。無論誰想碰一下,都會遭你白眼。一旦用舊了,就不那么當回事了,隨心所欲,誰要用也無所謂了。
……
人人都會有瑕疵,甚至會有損毀的時候,但如果你重視你的瑕疵,在意它并及時修飾它,就可保持完美。即使是部分損毀了也沒關系,只要你及時修復它,你人格的大廈就不會垮塌。及時修正自身每一個小錯誤,避免破窗效應的發生。
上一篇:壓力與動力總是成對出現——狗魚效應
下一篇:及時清除爛蘋果——酒與污水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