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對青春期孩子嘮叨
嘮叨,基本上表現為機械地重復陳詞濫調,類似的話需要反復說很多遍,而且幾乎是每天都在說,就好像一只討厭的蒼蠅一般。對于父母的嘮叨,直聽得孩子耳朵“磨”出老繭,身心也被折磨得急躁不安,容易使孩子心煩意亂,沒辦法進入正常的學習狀態。而且,父母嘮叨的內容大部分指向的是孩子的弱點和缺點,沒完沒了地數落和冷嘲熱諷,大多是“不許這樣”“不要那樣”等,讓孩子感覺到不受尊重。
父母過分的嘮叨會讓孩子產生自我保護式的逆反心理,他們會采取消極對抗、沉默不語的方式來應對,甚至與父母針鋒相對。心理學家認為,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假如父母苛求完美,嘮叨個沒完,讓孩子感到厭煩,結果父母說什么,孩子根本沒聽進去。
欣欣跟同學抱怨:“我媽媽是不是早更了,年紀輕輕一天話好多啊,天天都在我身邊嘮叨。”同學深有感觸地點點頭:“可不是,我覺得我媽也是這樣,就添衣服這樣的小事,她可以從我早上起來說到我出門,如果我覺得天氣不冷不需要加衣服,她就會給我打電話。中午我回去吃午飯,她還要繼續說,從衣服說到感冒,說到身體,說到自己不容易,說我不聽話,至于嗎?這天氣本來就不冷,就因為沒聽她的話加一件衣服,就上綱上線說我不聽話,對不起她的付出。”欣欣點點頭:“就是這樣,真不知道她一天哪來那么多精力,還總說自己工作如何如何辛苦,既然辛苦就不要那么嘮叨啦,我這么大了,好多事情都已經不需要她操心了,她還依然當我是小孩子,總是逮著一件事就說很多,我真的快被老媽煩死了。”同學附和:“哎呀,真的是啊,我還不是,天天都不想見我媽媽,我一見她,她肯定要問作業做完了嗎、最近考試了嗎、成績是不是又下降了……”欣欣點點頭,一想到回家又要面對媽媽的嘮叨就變得很憂傷。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總反反復復說同樣的話,會讓孩子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即明明在聽,卻怎么也聽不進心里去,這是長時間重復聽同樣的聲音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不在乎。重復性的嘮叨只會讓孩子心煩,同時對父母的嘮叨產生依賴感,漸漸地,父母不嘮叨,孩子的事情就做不好;而批評性嘮叨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讓孩子對自己越來越缺乏信心,甚至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隨意性的嘮叨會讓孩子養成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孩子對需要記住的事情也經常當成耳邊風。
盡管父母有責任對子女的不當言行及思想進行批評教育,不過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沒玩沒了地嘮叨。因為嘮叨不僅起不到效果,反而會產生許多負面的影響。
小貼士
1.開口前理智思考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說教時,切勿信口開河。例如,規定孩子做好作業再開飯,有的父母盡管話講出去了,但心里又擔心孩子肚子餓,就會信口開河地說:“你餓不餓?”“快吃快吃,飯都涼了。你到底還想不想吃飯?”這樣自相矛盾的話,反映了父母“說話不算數,沒有威望”的特點。所以,父母在開口前要經過一番理智的思考,不能信口開河。
2.別對一件事反復強調
盡管父母喜歡對孩子講話,不過許多話并沒有說到點子上。正所謂事無巨細,如果對每件事情都反復強調反而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寧,父母為孩子不聽話而生氣,孩子在繁雜的語言環境中安不下心來做功課,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
3.別大聲呵斥
父母多和孩子說悄悄話,語調盡量低聲,這是家庭關系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利于避免氣氛惡化。假如讓孩子做什么事情,可以用親切的語言在他身邊輕輕地告訴他,特別是對于年紀較小的孩子,這不是命令,而是感情的信任。事實上,悄悄的一句話比大聲呵斥的作用大得多。
4.適當指導孩子的行為
父母的指導是言簡意賅的、親切的,這是一種促進,能鼓勵孩子獨立處理問題,被指導的孩子情緒穩定,心情愉快。而嘮叨帶有責怪、警告的成分,往往對孩子表現出不尊重和不信任。嘮叨讓孩子厭倦、反感、苦悶,會讓孩子形成行為惰性,不說幾次,孩子就不會去做,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上一篇:別對吃虧逆來順受,你不虧欠任何人
下一篇:別干涉孩子交朋友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