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萌芽,愛搶別人東西
兩三歲前后,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為此他們常常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換而言之,也就是在孩子的心目中,我最大,別人都是老二。正是這種錯誤思想的引導,導致孩子常常忽略了“你”和“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樂。尤其是在看到別人手中拿著自己喜歡的東西時,他們又會理所當然搶奪別人的東西,為此與別人發生矛盾,導致人際關系緊張。實際上,這并不代表孩子品性惡劣,而是因為兩三歲的孩子無法準確區分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別人的,為此在對別人的東西感興趣或很喜歡的情況下,他們本能地就會上去搶奪。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孩子做出這樣的行為完全是正常的,并沒有惡意。
每當看到孩子的東西被其他小朋友搶去,孩子哇哇大哭,很多父母都會心疼,也指責別人家的孩子沒有家教。其實這么大的孩子還不是很懂得道理,家教并不能在他們身上凸顯出效果。反過來,如果看到自己家的孩子搶奪了其他孩子的東西,有些父母覺得自家孩子沒吃虧,甚至為孩子的強勢沾沾自喜。而有些父母則感到很不好意思,覺得是因為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才會導致孩子做出這樣錯誤的行為。實際上,孩子的這種行為和父母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父母要加大力度告訴孩子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別人的,從而引導孩子建立物權歸屬的概念,也幫助孩子掌握規則,更好地與小朋友相處。
畢業10年,媽媽所在的大學宿舍的同學組織了一次聚會。因為聚會正巧安排在周末,各位姐妹也有意識讓下一輩人相互認識,所以大家約定好把孩子們帶著一起參加聚會。很快,媽媽們和孩子們見面了,除了一個丁克沒有要孩子之外,8個女生帶來了7個大小不一的孩子。孩子們從3歲到8歲不等,形成了一個小小的團體。一開始,孩子們在一起玩得很開心,媽媽們也放心地吃吃喝喝,敘敘舊,但是沒過多久,孩子之中就傳來尖銳的喊叫聲、歇斯底里的哭聲,媽媽們趕過去和解,卻收效甚微。
一個孩子搶了另一個孩子的玩具,媽媽雖然告訴他這個玩具是弟弟的,不能搶,但是搶了玩具的孩子不以為然,繼續拿著玩具玩。看著弟弟哭得傷心,媽媽索性把玩具從孩子手中奪過去還給弟弟,結果孩子哭得比弟弟還傷心。看著孩子們哭鬧不休,媽媽們都很無奈,搶玩具的孩子的媽媽,還抬手給了孩子一巴掌。眼看著在愉悅的氛圍中開始的聚會,很快就要被攪黃,那個丁克的同學說:“姐妹們,虧得你們還都是媽媽呢,對于孩子的心理一點兒不了解啊。孩子這可不是搶,他們根本分不清玩具是誰的,只是覺得自己喜歡,就要去拿。”聽到這套理論,其他同學都感到驚訝,后來在這位同學的講解下,媽媽們才意識到反復和孩子強調不要搶別人的玩具,原來都是徒然。
要想改善孩子喜歡搶奪別人玩具的情況,父母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父母要幫助孩子區分清楚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別人的,否則孩子連東西屬于誰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做到不搶別人的東西,又怎么能做到樂于與他人分享呢!
其次,父母還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孩子自覺主動地玩自己的玩具,在玩別人的玩具之前必須經過別人的同意,也要在玩過玩具之后再還給別人。當孩子形成這樣的良好習慣,就能夠管理好自己的行為,也會增強自控力,擁有好人緣。
最后,父母一定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不要強求孩子必須讓著其他小朋友。很多父母在發現自家孩子的玩具被搶走之后,根本不會維護孩子的合法權益,而是假裝大方地對其他孩子的父母說“沒關系,給他玩吧”,再告訴自己家的孩子“要謙讓小朋友”。不得不說,這種做法會讓孩子感到很困惑。如果他們這次謙讓了其他的孩子,那么下一次他們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其他小朋友也要謙讓他們,從而他們也就會理直氣壯地搶奪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如此一來,孩子們之間相處的規則被破壞,秩序被打亂,對誰都沒有好處。如果說人們以前思考問題的時候總是講究人情而模糊規則,那么隨著時代的發展,在面對和處理問題的時候,就要更加講究規則,而不要把情感放在第一位。整個社會正是因為有了規則才能秩序井然,維持良性運轉,一旦破壞了規則,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將是非常糟糕的。作為父母一定要記住,不管孩子是被搶奪者還是搶奪者,都要針對具體的情況,堅持原則去教育孩子。否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就會陷入困惑,也會因為父母對于類似事件不停改變態度而變得焦慮不安。
父母要記住,規則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應該是平等的。那么父母在因規則為孩子講述一些事情或規范孩子言行的時候,就要更加維護規則的公平性。要想讓孩子不搶別人的東西,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還要以身作則,給予孩子正向的引導和幫助。
上一篇:肯定自我,看到自己的價值
下一篇:負向情緒的背后,隱藏著不合理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