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孩子做自己
紀伯倫在其詩《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里有這樣一段描述: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wěn)定的弓。
詩人的境界,正是我們普通父母需要不斷去提升和成長努力達到的境界,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孩子只是借由我們而來,但他是他自己的時候,我們對孩子就會生出敬畏心。
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孩子自我意識越強,孩子就越想自己做主,如果家長對孩子限制和掌控,讓他必須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孩子才會變成父母認為的“不聽話”“叛逆”。如果父母少些限制和掌控,多些接納,就不會對孩子附加太多條件,就會允許孩子有脾氣、有性格。我們常見的那些有趣的成人往往都是特立獨行的人,如果孩子從小必須按照父母期望的樣子去活,他又如何能夠成長為一個獨特的人呢?
我們在“家庭幸福導師課程”上采訪過不少父母,問他們希望孩子是什么樣子?答案驚人的相似,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既聰明又聽話。這其實很矛盾,聰明的孩子往往有自己的主見,表現(xiàn)出來的就不太聽話;反過來,太過聽話的孩子往往凡事不敢自己做主,又怎么能夠聰明?
可是父母們多希望自己的孩子又聰明,又主動學習,又聽話,父母讓干啥就干啥——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這樣的,但生命是獨一無二的!
如果允許孩子天性綻放,就是讓樹成為樹,讓花成為花,這個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這朵開在父母這棵樹上的花,是獨一無二的。但大部分父母總想讓孩子成為該成為的樣子,而不是讓孩子成為他應(yīng)有的樣子。每個孩子很獨特,有的生性開朗,有的內(nèi)向敏感;有的愛說愛笑,有的喜歡安靜;有的反應(yīng)迅速,有的慢慢悠悠,這一切其實都好,都是最真實美好的狀態(tài)。
所以,父母要學會接納孩子,無條件地去支持孩子,生命不存在比較。我們說尊重生命,不是說對他友善,高看他一眼,而是允許他做自己,父母要懂孩子,接納孩子,愛和相信孩子。
把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父母就會少很多自以為是,會靜下心來學習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以期擁有和孩子共同成長的能力。而不是天天眼里看到的全是孩子的錯,而很少想到自己教育能力不夠。
如果把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那么父母就會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會明白當下孩子的問題或許是孩子在某個年齡段該有的特征,而不是發(fā)現(xiàn)孩子一有問題就否定孩子這個人,給孩子貼什么“不懂事”“不聽話”“不上進”的標簽。
如果把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那么父母就會擁有共情能力,孩子有進步時能夠用欣賞的眼光來對待,孩子遭到挫折則能夠給予強大的支持和幫助,而不是走向要么溺愛,要么打擊的兩個極端。
有了這種心態(tài)和價值認知的父母,在生活中對待孩子的方式也就與別的父母有很大不同。
第一,他們會與孩子真誠交流,而不會說“他懂什么”“你只是個孩子”,遇到孩子犯了錯也不會用“他只是個孩子”當借口來庇護,而是會給其分析這件事的利與弊,讓孩子學會承擔符合他年齡的責任。
第二,在孩子面前保持真實的態(tài)度,不以家長為大而自居,跟孩子說真話,從小讓孩子明白真實的東西最動人。
第三,父母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因為沒有完美的父母,犯了錯要能勇敢對孩子說對不起,讓孩子知道人人都會犯錯,犯錯很平凡,選擇原諒才了不起。同樣的道理,允許孩子犯錯,同時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在錯誤中學習。
當父母開始站在孩子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尊重他的意愿,理解他的感受,分清和面對自己的焦慮,學會在平等的關(guān)系中與孩子相處;信任他,尊重他的隱私,分清自己和孩子的需求,努力把握好邊界,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長,活出一個精彩的人生。
天下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在一起,唯有父母的愛是為了分離。如果你還沒有做到,請讓你的孩子變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認真對待這個獨立的生命個體。
上一篇:停下的鐘表,一天也有兩次時間是對的
下一篇:再明白的旁觀者,也是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