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漢代傳入我國兩千多年來,對我國社會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特別是經過魏晉隋唐時期的廣泛傳播,佛教思想在我國大江南北源遠流長,根深蒂固,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我國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近些年來,各地寺院香火旺盛,越來越多的人從參悟佛法中提升境界、解除煩惱、廣結善緣、遠離罪惡,從而使自己的生活少了許多焦慮的痛苦,多了許多心靈安逸的幸福。佛教博大精深,是一門研究人類幸福與痛苦因果關系的思想體系。在佛教看來,幸福就是沒有痛苦的生活,擺脫痛苦的途徑就是走向幸福的途徑。在浩如煙海的佛教經典中,八正道比較集中地闡明了走向幸福人生的八條正確道路。
蓮花象征著純潔、高雅、清凈和超然
第一,正見:指正確的見解。正確地認識問題是正確地解決問題的前提,而正確地解決問題是避免痛苦獲得幸福的前提。所以,佛教把正見放在首要位置。要求人們不要從個人利害和好惡出發去認識問題,而要全面地客觀地看問題。佛教認為:人之所以有各種各樣的痛苦,是因為人有各種各樣的欲望。又因為人“無明”,不能正確地認識問題,就會在欲望的驅使下“造孽”,做出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的事來。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著因果聯系,造了孽,就一定會遭報應、受懲罰,人的生活必然會陷于痛苦狀態。只有正確的見解,分清哪些是善的合理的,哪些是惡的不合理的,并認識到它們的因果聯系,才會自覺地做那些善的合理的事情,而不做那些惡的不合理的事情,因而才會不造孽、不遭報應、不受懲罰,也必然生活在越來越幸福的狀態。既然人生痛苦的總根源是無明,那么,擺脫痛苦的根本方法就是正見了。
第二,正思維:指樹立正確的思維方法。佛教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為釋迦牟尼具有極其高超的智慧、非凡的思維能力和正確的思維方法。我們之所以認為釋迦牟尼具有正確的思維方法,是因為佛教的理論基石是因果規律,而因果規律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基本規律。釋迦牟尼在深刻批判當時印度哲學界盛行的“無因論”“偶然論”和“一因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緣起論”,認為世界萬物因緣和合而生,時間是因果的鏈條,空間是因果的網絡。在宇宙的大視野中,任何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的,而任何運動變化都是有原因的,有什么樣的原因,就有什么樣的結果。因果相連、無邊無際、生生滅滅、互為制約。只有知道了“為什么”,才能知道“是什么”。因此,佛教的因果方法不僅具有重要的倫理價值,而且仍然是我們認識和解釋人生現象的重要思想方法。
佛教不承認命定論,認為人是自己命運的主人,人的幸福與痛苦是自己的意識、動機和行為的結果。這無疑是正確的能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除此而外,佛經中還蘊含著整體論和系統論的思想,有利于引導人們從整體上全局上把握人生,不要以自我為中心,不要為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徒增煩惱,要認識到個人與社會、自我與他人共存共生、互相促進的關系。在和諧中謀求幸福的人生。
第三,正語:指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即不騙人、不搬弄是非,不說誹謗之語、傲慢之語、辱罵之語、刻薄之語、花言巧語和虛妄不實之語;要說真實語、慈悲語、稱贊語、利行語,即說話要實事求是、與人為善、讓人樂于接受、入情入理,能啟迪人、幫助人。在生活的因果鏈條中,習慣于妄語者、兩舌者、惡口者、綺語者必然招致失信于人的痛苦、引火燒身的痛苦、遭受報復的痛苦、被人厭棄的痛苦。而真實語者、慈悲語者、稱贊語者、利行語者,則必然會獲得社會信任的幸福、關系和諧的幸福、被人愛戴的幸福、受人尊敬的幸福。
人與人之間主要是通過語言進行交流溝通的。“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的實踐一再告訴我們,說話要講藝術,讓人樂于接受極為重要。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選擇什么樣的語言來表達思想觀點,小則決定個人的人際關系,大則影響國家的前途命運。狄仁杰在勸諫武則天時就很講語言藝術,既維護了武則天的威望,又能糾正武則天的許多錯誤認識,從而避免了不少的決策失誤和冤案。彭德懷如果能夠像狄仁杰那樣勸諫,在廬山會議上的發言態度溫和一點,言辭婉轉策略一點,不要用“小資產階級的狂熱性”等嚴重損害毛澤東威望和傷害自尊的語言,或許彭、羅、陸、楊就不會被打成反黨集團,或許廬山會議的方針就不會由反“左”變為繼續反右,或許后來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不會發生。
第四,正業:指正當的行為,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侵害他人和公共利益。要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睡眠、飲食、運動、休息、工作要符合健康原則;要“護生”“慈悲”“布施”,積極參與生態保護和慈善救助事業。品質惡劣行為不端的人世界觀中只有錢,他們見錢眼開,見利忘義,不擇手段。他們有的小眼薄皮,食親貪黑,只知索取不知回報,常常因占到一點小便宜而自鳴得意;有的摻雜使假,制假售假;有的盤剝工人,偷稅漏稅;有的偷排廢氣廢水廢渣,污染環境;有的盜竊、搶劫、敲詐勒索、拐賣婦女兒童、坑蒙拐騙、走私販毒、行賄受賄。存歹心得歹報······,種惡因得惡果······。他們有的兄弟反目、夫妻成仇、子女不肖;有的官司不斷,麻煩纏身;有的斷送了錦繡前程;有的被關進牢房;有的被送上刑場;有的生活在恐懼之中,食不甘味,夜不成眠,經常做噩夢,惶惶不可終日。從最終結局上來看,不要說來世,就是今世,絕大多數作惡者都得到了報應。
一個人如果樹立了佛教正業的觀念,并在這一觀念指導下為人處世,不僅不會遭遇因犯罪而招致的殺身之禍、牢獄之災以及其他各種社會懲罰的痛苦,而且會享受到身體健康的幸福、家庭和諧美滿的幸福、為他人為社會作出成就的幸福以及心靈安逸的幸福。正所謂“善是青松惡是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
第五,正命:指遠離一切不正當的職業和謀生方式。勞動是創造人生幸福的唯一正確途徑。只有通過勞動才能為自己和家庭創造真正的幸福;只有通過勞動才能把自己服務大眾、回報社會的熱情和希望落到實處;只有通過勞動才能成就人生理想、實現人生價值,使人生充滿光彩。凡是群居的動物都有既謀個人利益、又謀群體共同利益的自然天性,人類是群居的,所以,人類只有在增進與他人與大家的共同幸福中,才能切實可靠地增進自己的幸福。這是一個內附于人的靈魂中的自然法則,通過人的良心指導人的行為,并通過因果規律發揮必然的、普遍的、強制性的作用來保障這一法則的貫徹執行。
通常情況下,講良心的人總會通過為他人為社會提供服務創造價值的途徑來實現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目的,講良心的人與人交往總是互惠互利知恩圖報的,總希望自己增加幸福的同時,別人也跟著增加幸福,總會把自己的幸福與他人的幸福和共同體的幸福一致起來。非常不希望因自己增加幸福而使別人痛苦的事情發生。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他們會千方百計予以補償。所以,他們必然會得到被人理解、認可、尊重、信任的幸福,以及由此產生的更大發展的幸福。
不講良心的人為私欲的迷霧所蒙蔽,為動物的野性所支配,他們把自己的幸福與他人的幸福和共同體的幸福完全對立起來,通過侵害他人生命財產和公共利益的途徑滿足自己的私欲。但是,他們終究都沒有好下場。由此可見“正命”是遠離一切罪惡的保障,也是獲得幸福的重要前提。
第六,正精進:指不懶惰、不懈怠、不無所事事、不虛度時光。要刻苦學習、積極進取、勤奮向上、精益求精、有所成就。佛經說:“在家懶惰、失于俗利;出家懈怠,喪于法寶。”修行貴在勤奮,貴在堅持。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積小善而成大善,積德而成佛。從事其他任何正當的職業也是一樣,如果不想付出辛勞,肯定一事無成。多么遠大的理想抱負,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必將化為泡影。人要能夠經受住各種困難的歷練和考驗,在解決問題中不斷成長進步,在克服困難中取得成就。正精進使那些得道高僧能夠充分享受到覺悟的幸福、洞悉的幸福、心靈安逸的幸福、恢宏大度的幸福、無憂無慮的幸福、長壽的幸福以及拯救人類靈魂的幸福。正精進也是一切自我實現的人之所以成為最幸福的人的根本原因。懶惰是萬惡之源,小偷、劫匪、妓女皆因懶惰成性,他們貪圖安逸,不想工作,于是就去偷、就去搶、就去賣淫。其他各種犯罪,大多也是因為懶惰所致。懶惰是生活的死亡,許多人鍛煉身體沒有恒心,堅持不下來。冠心病、中風、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松癥、肥胖癥、結腸癌都與懶惰聯系在一起。懶惰是成功的絆腳石,光榮不登懶漢門,身體閑置不用,精神就倍感苦悶。部分人遭遇的貧窮潦倒的痛苦以及絕大多數犯罪分子遭遇的牢獄痛苦或被執行死刑的痛苦都與好逸惡勞聯系在一起。所以積極進取是成功之母,好逸惡勞是萬惡之源。
第七,正念:指念念不忘佛教真諦,念念不忘積德行善。佛經說:“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所以,人不要把念頭老是放在是是非非、得失成敗、金錢名利、感情糾葛之上,要把念頭經常放在高尚的人生理想、正確的人生目標上,放在對人類普世價值的堅守上,堅守人與人平等、人與其他生物平等的理念,同情那些不幸的人,救助那些需要救助的人,憐憫動物,保護環境,放在知恩圖報上,報父母養育之恩,報老師教導之恩,報國家培養之恩,報佛陀教化之恩。應該時時記得助人為樂、積德行善。保持情操高尚,境界高遠。這樣就會在思想動機上始終善燈常明,不會受欲望的支配而隨波逐流。
第八,正定:指正確的禪定,即去掉自心的污染,完全進入虛靜自然狀態的一種高級修行方式。目的是拋棄雜念、凈化心靈,也能起到頤養元神、愉悅精神、開通心智的作用。
任何人的生活、學習、事業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每個人都會常常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問題、矛盾、沖突和挫折。有些人會遭遇不幸,例如,親人死亡、車禍、離婚、失業、被監禁等等;有些人煩心事不斷,例如,孩子不聽話、夫妻爭吵、與上司不和、考試成績不理想、東西丟失、友情關系破裂等等。這些消極的生活事件和煩心事會成為一種壓力。壓力會減弱人對疾病的自然能抵抗力,還會增大遭遇意外事故的可能性。當壓力持續增加時,不僅會導致諸如失眠、神經衰弱、焦慮、抑郁等精神疾病的發生,還會導致諸如消化不良、偏頭痛、高血壓、哮喘、心臟病、腦溢血等器質性疾病的發生。超過承受極限的壓力會使人精神崩潰、精神分裂,甚至自殺,也會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由此可見,壓力是產生痛苦的痛苦。
按照佛教正定的修行方式引導意念進入空無狀態,至少會使人在生理上和精神上放松,能有效地阻斷那些令人痛苦、損害大腦的意識流,達到緩解壓力的目的。經常堅持修行,讓思緒漫游在無邊無際的太空,感受到入靜的美妙,會使人看到個人的渺小,看淡紅塵的利害榮辱,從而慢慢地把那些煩惱的事情從腦子里排除出去,從瑣碎、執著、斤斤計較虛名浮利中解放出來,最終徹底擺脫壓力以及壓力造成的各種痛苦。
星云大師說:眼睛朝向光明,所見皆為亮麗的景色;腳步踏向善美,所行盡是平坦的大道。一個人如果能從以上八個方面不懈努力,一定會痛苦越來越少,幸福越來越多。所以,八正道應該看成是走向幸福人生的八項路標。
上一篇:基督教中的幸福智慧
下一篇:伊斯蘭教中的幸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