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有三仁
——微子·箕子·比干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保ā墩撜Z·微子》)
微子、箕子、比干都是商王朝的貴族高官。微子是紂王的庶兄?;雍捅雀傻纳矸菡f法不一:《史記》中說他們兩個都是紂王的親戚;《史記索隱》中馬融、王肅以箕子為紂之諸父,服虔、杜預則以為紂之庶兄;而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微子篇》中,則認為箕子、比干都是紂王的叔父。
商朝末年,因為紂王荒淫無道、倒行逆施而且一意孤行、拒絕勸諫,致使社會矛盾迅速加劇,國家滅亡迫在眉睫。在國難將成的危急關頭,微子、箕子、比干三位高官被迫做出了各不相同的人生抉擇:聰明的微子見紂王不聽勸諫,遂選擇了離開以求自保;智慧的箕子因勸諫無功,而裝瘋賣傻做了奴隸;忠誠的比干不顧生死反復勸諫,竟至被紂王剖腹剜心而死。雖然他們的選擇迥然不同,結局不同,卻同樣得到了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圣人孔子的肯定和贊揚,稱之為“殷有三仁焉”。孔子對微子、箕子、比干的這一評價及其被后人所一致認可,無疑值得人們深長思之。
對于微子、箕子、比干各自在艱難選擇時的內心掙扎,《史記·宋微子世家》皆有說明:
微子開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紂之庶兄也。紂既立,不明,淫亂于政,微子數諫,紂不聽。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滅黎國,懼禍至,以告紂。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為!”于是微子度紂終不可諫,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乃問于太師、少師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陳于上,紂沉湎于酒,婦人是用,亂敗湯德于下。殷既小大好草竊奸宄,卿士師師非度,皆有罪辜,乃無維獲,小民乃并興,相為敵仇。今殷其典喪!若涉水無津涯。殷遂喪,越至于今。”曰:“太師,少師,我其發出往?吾家保于喪?今女無故告予,顛躋,如之何其?”太師若曰:“王子,天篤下菑亡殷國,乃毋畏畏,不用老長。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遂亡。
讀上述文字可知,微子在反復勸諫而紂王不為所動的情形之下,曾經想到了死,然而心存猶豫,通過請教太師、少師,而毅然選擇了離去。微子對自己如此抉擇做過一番解釋: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義屬。故父有過,子三諫不聽,則隨而號之;人臣三諫不聽,則其義可以去矣?!庇谑翘珟?、少師乃勸微子去,遂行。
箕子見微知著,具有人所不及的洞察力:
箕子者,紂親戚也。紂始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奔q為淫泆,箕子諫,不聽。人或曰:“可以去矣?!被釉唬骸盀槿顺贾G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于民,吾不忍為也?!蹦吮话l詳狂而為奴。遂隱而鼓琴以自悲,故傳之曰《箕子操》。
這段話說明,箕子通過紂王貪圖享受、開始使用象箸而預感到紂王日后必然會演變到荒淫無道的地步?!俄n非子·說林上》曾介紹箕子通過觀察紂王好為長夜之歡,而警覺出自己已經處于危險的境地:
紂為長夜之飲,歡以失日,問其左右,盡不知也。乃使人問箕子。箕子謂其徒曰:“為天下主而一國皆失日,天下其危矣。一國皆不知而我獨知之,吾其危矣。”辭以醉而不知。
明人馮夢龍在《智囊全集·明智部·知微》中更是借象箸一事,而寫狀箕子的洞察力:
紂初立,始為象箸?;訃@曰:“彼為象箸,必不盛以土簋;將作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羹藜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則錦衣九重,高臺廣室。稱此以求,天下不足矣!遠方珍怪之物,輿馬宮室之漸,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未幾,造鹿臺,為瓊室玉門,狗馬奇物充牣其中,酒池肉林,宮中九市,而百姓皆叛。
與微子一樣,箕子曾解釋過自己何以選擇披發佯狂為奴:
比干諫而死?;釉唬骸爸挥枚?,愚也,殺身以彰君之惡,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為之,不祥莫大焉?!彼旖獍l佯狂而去。(《韓詩外傳》卷八)
不同于微子、箕子知其不可為而不為的明哲保身,比干選擇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竭盡忠誠以死勸諫的道路:
王子比干者,亦紂之親戚也。見箕子諫不聽而為奴,則曰:“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乃直言諫紂。紂怒曰:“吾聞圣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乃遂殺王子比干,刳視其心。
仔細端詳,微子和箕子、比干的人生信念略有不同:比干的人生信念是:“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這是典型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士大夫情懷;箕子的人生信念是:“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于民,吾不忍為也。”——寧肯做奴隸也不愿意離開君主、彰顯君主的惡行,這是典型的古代君子風范;微子的人生信念是:“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義屬。故父有過,子三諫不聽,則隨而號之;人臣三諫不聽,則其義可以去矣?!薄癸@了臣子的人格獨立性。不論是不顧個人生死犯顏勸諫,或者裝瘋賣傻做奴隸,還是選擇逃離,都不妨礙他們成為志士仁人。
微子、箕子、比干所選擇的三條道路當中,比干以死勸諫感天動地泣鬼神,死得最為悲慘壯烈,給后來無數的忠臣赤子樹立了人生楷模;箕子忍受侮辱和光同塵以求自我保全;微子則干脆選擇了退出。微子、箕子的人生抉擇凸顯的不是忠誠而是智慧,同樣為后來人提供了重要借鑒。
通過他們三人的不同抉擇和孔子的高度評價,可以使人認識到一種近乎原生態的儒家關于君臣關系的評判標準。比干式的忠誠既為儒家所贊許,微子、箕子式的退出或半退出亦為儒家所認可,只要在應當勸諫的時候盡了自己的努力就行,在昏庸無道的主子要對自己下手之前選擇退出乃是明智之舉。其實,孔子自己也是秉承這種理念來處理君臣關系的,在做臣子的時候保留有一定的人格獨立性:“齊人送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論語·微子篇》)這是和后來“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的陳腐僵化觀念,根本不能同日而語的。
周王朝取代商朝后,死了的比干已然成為過去,活著的微子、箕子則還在繼續其人生之路。周朝立國之初,大智若愚的箕子繼續佯狂為奴,而智慧過人的微子卻主動來到周武王面前請罪:“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庇捎谖⒆舆@一做法很合武王的胃口,武王便下令釋放了微子,恢復了微子在商朝時的爵位。無疑,微子的主動配合有助于他后來順利取代被消滅的武庚祿父,而成為宋國的開國君主。
箕子雖然不曾走到周武王身邊,周武王卻主動前去訪問,向他請教治國之道?;颖阆蛭渫踔v了上天傳授給大禹的治理天下的九條根本法則,即“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紀;五曰皇極;六曰三德;七曰稽疑;八曰庶征;九曰向用五福,畏用六極”。聽了箕子的講解,武王豁然開朗,于是,便把箕子封在了朝鮮,而不把他當作臣子來看待。
小時候看《封神演義》,最為崇拜忠肝義膽不懼生死的烈士比干;天命之年讀《史記》,尤為欣賞機敏過人的微子在該離去的時候選擇離去;年逾花甲信馬由韁翻古書,卻又喜歡上了若智若愚的箕子,寧可繼續做奴隸而不肯主動覲見勝利者周武王,更為彰顯了他的人格尊嚴。昔人早已仙逝去,唯有文字任品評?;蛟S,神交古人的樂趣,就存在于這信馬由韁之中?
上一篇:清名上帝所忌 得謗可以消名——蕭何自污
下一篇:名將辯士 雖死猶智——吳起和蘇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