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辯士 雖死猶智
——吳起和蘇秦
吳起和蘇秦皆是戰國時期的知名人士,吳起是和孫子齊名的著名軍事家,蘇秦是和張儀齊名的著名說客縱橫家,將他倆并列到一篇文字中,乃是因為他們走過極其相似的人生末路,而最后的悲劇又都證明了他們的“雖死猶智”。
吳起亦文亦武,多有建樹,在《史記》中的形象生動鮮活,不可多得,而司馬遷對他的評價卻讀來傷感:
太史公曰: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司馬遷對主張變法的改革家一向抱有偏見,在他看來,死于非命的改革家吳起近乎咎由自取,“以刻暴少恩亡其軀”,寥寥八字,道出了司馬遷對吳起死因的詮釋。
蘇秦作為戰國時期最著名的說客,僅憑三寸不爛之舌周游天下,成功說服山東列國聯合抗秦,身掛六國相印,名滿天下,然而卻慘遭車裂,飽受惡名,司馬遷對之充滿同情,公開為其鳴不平:
太史公曰:蘇秦兄弟三人,皆游說諸侯以顯名,其術長于權變。而蘇秦被反間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史記·蘇秦列傳》)
一望即知,因為蘇秦得罪的人太多,死后“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甚至將許多爛事都扣到他頭上,故而看重蘇秦過人才智的司馬遷才氣不忿而刻意強調蘇秦具有過人的智慧。
吳起、蘇秦其人其事,尤其是在大禍臨頭時的最后選擇,長期為世人所關注。他們在泰山崩于頂、命懸一線時所表現出來的機智,固然不能說是大智大慧,卻也絕非尋常人所能企及。
衛國人吳起是孔門弟子,做過曾參的學生,后來又拜子夏為師,但儒家思想對他的影響并不大。吳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大名。來到魯國以后,魯君原打算拜他為將,因為他娶有齊國女子為妻而產生了疑慮。為了換取魯君的信任,吳起竟然殘忍地殺死了自己的妻子。吳起“殺妻求將”,雖然做了魯國的將軍并率軍大敗齊國,卻招來了魯國群臣更多的非議,把他早年的一些糗事全都翻騰了出來:
起之為人,猜忍人也。其少時,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鄉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余人,而東出衛郭門。與其母訣,嚙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遂事曾子。居頃之,其母死,起終不歸。曾子薄之,而與起絕。起乃之魯,學兵法以事魯君。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將。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眾人的詆毀使魯君開始猜忌吳起,吳起有口難辯,只得辭官而去了魏國。
魏文侯任用吳起為將軍,出兵攻打齊國,“拔五城”。轉而擔任河西郡守,負責防御秦國、韓國的進攻。在這期間,吳起帶兵的風格充分顯示了出來。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吳起為士兵吸吮的故事。因為總是與士兵同甘共苦,“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故而廉潔又處事公平的吳起自然深得將士之心。魏文侯死后,吳起繼續臣事魏文侯的兒子魏武侯,并對魏武侯講過一番山川形勢不如道德更重要的道理:“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魏武侯聽后深以為然,大加贊賞。
后來,魏武侯任命田文為相國。功勞大、名聲好的吳起不服氣,當面和田文比功勞大小、軍事才能高低、治理國家能力大小,田文承認這些自己皆不如吳起;于是吳起又質問田文憑什么擔任相國,田文反問道:“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于子乎?屬之于我乎?”吳起默然良久才明白過來,并和田文和衷共濟。田文死后,公叔座繼任相國,刻意算計排擠吳起。吳起只得選擇退出,從魏國出逃到了楚國。
楚悼王對吳起的才能仰慕已久,吳起到來后立刻被楚悼王任命為楚相。吳起主政后馬上施行變法改革,史稱“吳起變法”:“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斗之士。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變法之后成效顯著:“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
可惜好景不長。楚悼王剛剛去世,反對變法的楚國貴族、宗室大臣便迫不及待地將怒火發泄到主持變法的吳起身上:“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尸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太子繼位后,追究罪責,“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和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而自己卻慘遭車裂一樣,吳起變法使楚國迅速強盛起來,自己也未能逃脫守舊派的誅殺,且楚國的守舊派動手比起秦國的守舊派來更迅速更激烈。雖然都是死于非命,結果卻迥然不同:商鞅死后,被秦國的守舊派定為千古罪人;吳起身死,楚國新君繼位后,則必須追究那些殺害吳起的貴族大臣們的罪責,因為他們在射殺吳起時將許多箭簇射到了吳起緊抱著的楚悼王的尸體上。在《東周列國志》中,對名將吳起伏尸而死、死有余智之事的前后經過,做了精妙的陳述:
楚悼王熊疑,素聞吳起之才,一見即以相印授之。起感恩無已,慨然以富國強兵自任。乃請于悼王曰:“楚國地方數千里,帶甲百余萬,固宜雄壓諸侯,世為盟主;所以不能加于列國者,養兵之道失也。夫養兵之道,先阜其財,后用其力。今不急之官,布滿朝署;疏遠之族,糜費公廩。而戰士僅食升斗之余,欲使捐軀殉國,不亦難乎?大王誠聽臣計,汰冗官,斥疏族,盡儲廩祿,以待敢戰之士。如是而國威不振,則臣請伏妄言之誅!”悼王從其計。群臣多謂起言不可用,悼王不聽。于是使吳起詳定官制,凡削去冗官數百員,大臣子弟,不得夤緣竊祿。又公族五世以上者,令自食其力,比于編氓,五世以下,酌其遠近,以次裁之,所省國賦數萬。選國中精銳之士,朝夕訓練,閱其材器,以上下其廩食,有加厚至數倍者。士卒莫不競勸,楚遂以兵強,雄視天下。三晉、齊、秦咸畏之,終悼王之世,不敢加兵。及悼王薨,未及殯斂,楚貴戚大臣子弟失祿者,乘喪作亂,欲殺吳起。起奔入宮寢,眾持弓矢追之。起知力不能敵,抱王尸而伏。眾攢箭射起,連王尸也中了數箭。起大叫曰:“某死不足惜,諸臣銜恨于王,僇及其尸,大逆不道,豈能逃楚國之法哉!”言畢而絕。眾聞吳起之言,懼而散走。太子熊臧嗣位,是為肅王。月余,追理射尸之罪,使其弟熊良夫率兵,收為亂者,次第誅之,凡滅七十余家。髯翁有詩嘆云:
滿望終身作大臣,殺妻叛母絕人倫。
誰知魯魏成流水,到底身軀喪楚人。
又有一詩,說吳起伏王尸以求報其仇,死尚有余智也。詩云:
為國忘身死不辭,巧將賊矢集王尸。
雖然王法應誅滅,不報公仇卻報私。
同樣是難逃一死,吳起最后的抉擇無疑是明智的。將自己最后的智慧用到為自己報仇上面,除開軍事天才吳起而外,還有一個人,這便是縱橫家蘇秦。
同吳起創造了“殺妻求將”、“吳起吸吮”等著名典故一樣,蘇秦也有屬于自己的著名典故,如“前倨后恭”、“懸梁刺股”等。
洛陽人蘇秦出生于普通人家,早年入山師從鬼谷子先生讀書時,因為所費不大,家人倒還理解。幾年后蘇秦下山回家,一無所成,兄弟嫂妹紛紛勸他說:“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今子釋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心有不甘的蘇秦經過一番準備以后,又開始游說各國。由東周天子而秦國而趙國,但事情進行得很不順利。其間,蘇秦兩袖空空地回了一次家,父母見其狼狽,辱罵了他一通;妻子正在織布,不肯下機相見;蘇秦哀求嫂子做點飯吃,嫂子推說沒有柴火,不肯為炊。倔強的蘇秦繼續走自己的路,獲得成功后,身掛六國相印從楚國出發前往趙國,途經洛陽,“車騎輜重,諸侯各發使送之甚眾”。周天子親自下令,隆重迎接蘇秦,“除道,使人郊勞”。蘇秦的家人全都加入了歡迎的隊伍中,其兄弟妻嫂側目不敢仰視,“俯伏侍取食”。蘇秦笑著問嫂子說道:“你為何前倨而后恭呢?”嫂子倒也實誠,回了一句:“見季子位高而金多也。”蘇秦感慨萬千,喟然太息道:
“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且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
上述故事加上蘇秦早年讀書困乏時用錐刺股的故事,告訴人們,蘇秦的成功和他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清人徐與喬便指出:“‘且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一語,秦自道出,是知不困厄,不奮。兄嫂妻,皆秦益友。”
蘇秦的游說生涯是和燕文侯的支持分不開的。游說燕文侯之前,蘇秦去過秦國、趙國幾個國家,接連碰壁,游說燕國時,才遇到了第一個支持者燕文侯。
文侯曰:“子言則可,然吾國小,西迫強趙,南近齊,齊、趙強國也。子必欲合從以安燕,寡人請以國從。”于是資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
因此之故,蘇秦發跡后一直有著很深的燕國情結。蘇秦不僅長期住在燕國,而且多次為燕國排憂解難,由《史記·蘇秦列傳》記載的下述故事可見一斑。
秦惠王以其女為燕太子婦。是歲,文侯卒,太子立,是為燕易王。易王初立,齊宣王因燕喪伐燕,取十城。易王謂蘇秦曰:“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資先生見趙,遂約六國從。今齊先伐趙,次至燕,以先生之故為天下笑,先生能為燕得侵地乎?”蘇秦大慚,曰:“請為王取之。”
蘇秦見齊王,再拜,俯而慶,仰而吊。齊王曰:“是何慶吊相隨之速也?”蘇秦曰:“臣聞饑人所以饑而不食烏喙者,為其愈充腹而與餓死同患也。今燕雖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大王利其十城而長與強秦為仇。今使弱燕為雁行而強秦敝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是食烏喙之類也。”齊王愀然變色,曰:“然則奈何?”蘇秦曰:“臣聞古之善制事者,轉禍為福,因敗為功。大王誠能聽臣計,即歸燕之十城。燕無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己之故而歸燕之十城,亦必喜。此所謂棄仇讎而得石交者也。夫燕、秦俱事齊,則大王號令天下,莫敢不聽。是王以虛辭附秦,以十城取天下。此霸王之業也。”王曰:“善。”于是乃歸燕之十城。
能言善辯的蘇秦雖然因擅長在燕國、齊國之間走鋼絲繩而倍受禮遇,卻無法經受時間的考驗。蘇秦因為和燕文侯的夫人私通而做賊心虛,受到燕國官員的詆毀后,便假裝得罪燕國而來到了齊國,做了齊宣王的客卿。宣王死后,齊湣王繼位,蘇秦乘機“說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宮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齊而為燕”。
其后齊大夫多與蘇秦爭寵者,而使人刺蘇秦,不死,殊而走。齊王使人求賊,不得。蘇秦且死,乃謂齊王曰:“臣即死,車裂臣以徇于市,曰‘蘇秦為燕作亂于齊’,如此則臣之賊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殺蘇秦者果自出,齊王因而誅之。燕聞之曰:“甚矣,齊之為蘇生報仇也!”
相形于吳起臨死之前的萬分危急的險惡情景,蘇秦死前的情景則比較從容:先是身受政敵雇傭的殺手的刺殺,接著是追查不出兇手,而自己行將就死,于是蘇秦想出了這著妙棋,不惜用自己奄奄待斃的性命來引誘仇人上鉤。事情的演變一如蘇秦所預料,假齊湣王之手而將加害自己的政敵繩之以法。故而,蘇秦和吳起一樣,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展示了自己最后的智慧。
上一篇:殷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
下一篇:功成而不居——申包胥和魯仲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