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淺有度,親疏有別
如果我們觀察那些自負且不善于交際的人,就不難發(fā)覺他們往往自以為是地強迫別人接納己見,使得他人苦于與其交往,于是漸漸淡化了彼此間的友誼。這種現(xiàn)象尤常見于上司與部屬之間。一般說來,下屬常因為職務(wù)較低、不擅交際、克制自己的情感等原因,經(jīng)常處于被動地位。而上司則因職位高、具有高度自信,容易變得嚴肅刻板,不愿在下屬面前屈尊降貴,以維護自己的權(quán)威。如此一來,便妨礙了兩者之間的交往,甚至因此難以建立工作上的默契。
傳統(tǒng)觀念一向要求人們盡力做到“兼善天下”,盡心盡力獲得每個人的好感,因此總在設(shè)法尋求一視同仁的方法。然而,人皆有好惡之心,即使自我勉強也很難平等。平心而論,在辦公室中是否真能以同等的心態(tài)面對每位共處的同事,相信大部分人都無法肯定回答。
其實,交往有深淺并非錯誤。與親密的好友相處,必須投注相當(dāng)?shù)木衽c情感。而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如果勉強自己以全部精力來維系與每個人的情感,試想如此側(cè)重人情又有什么精力來處理工作中的事情呢?
再說,交朋友是雙方面的感情交流,若只是單方面的投入感情,則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反而令對方產(chǎn)生困惑及不信任之感。譬如,單方面地刻意與人交往,卻得到冷漠的回應(yīng),或許是對方以為你為了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巴結(jié)”于他,一旁觀看的人則會誤會你諂媚逢迎。如此豈非得不償失,而且反倒使雙方陷入猜忌、疑慮的旋渦中。
所以,與上司、同事或是朋友交往,都應(yīng)視情況而論,如對方樂于接受自己的示好,則可繼續(xù)深交;否則可以保持點頭之交。若一味地使自己局限于“公平的人際關(guān)系”的桎梏中,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將限制你進一步接近真正的朋友。
因為交往是靠雙方面的情感交流,所以付出與獲得是相等的。為求健康美好的人生和獲得知心好友,首先必須舍棄“希望所有人都喜歡我”的觀念。應(yīng)以自我的好惡為交往準(zhǔn)則,一旦遇到值得珍惜的好友,你便應(yīng)獻出自己的熱情,把握交往的機會。畢竟人都是有私心的,別說四兩換半斤,如果你結(jié)交的是益友,是能為你帶來幫助與幸福的人,就是一斤換一兩也值。怕就怕,不懂得擇友,尤其是不懂得選擇善友,這樣最終會為自己帶來不盡的痛苦。
這里有一則有趣的寓言故事很值得思考:有一只虱子常年住在富人的床鋪上,由于它吸血的動作緩慢輕柔,富人一直沒有發(fā)現(xiàn)它。一天,跳蚤來拜訪虱子,虱子對跳蚤的性情、來訪目的、是否對自己不利,一概不聞不問,只是一味地表示歡迎。它還主動向跳蚤介紹說:“這個富人的血是香甜的,床鋪是柔軟的,今晚你可以飽餐一頓!”說得跳蚤口水直流,巴不得天趕快黑下來。
當(dāng)富人進入夢鄉(xiāng)時,早已迫不及待的跳蚤立即跳到他身上,狠狠地叮了一口。富人從夢中被咬醒,憤怒地令仆人搜查。結(jié)果伶俐的跳蚤跳走了,慢慢騰騰的虱子成了這位不速之客的替罪羊。虱子到死也不知道引起這場災(zāi)禍的根源竟是他自己。
所以,你從一份友情中暫時得到了什么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將要得到什么,有人交友是為了利益,有人交友是為了名聲,有人交友是了消遣,如此等等。在現(xiàn)實中,不論與什么樣的人發(fā)展友誼,都一定要保持一種原則:擇友時,要努力與那些樂觀肯定、富于進取心、品格高尚和有才能的人交往,而不要與任何人都追求同度交往,強求公平。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你擁有一個良好的交際環(huán)境,獲得好的精神食糧,以及朋友的真誠幫助。
這也正是孔子所說的“無友不如己者”的意思。相反如果你擇友不慎,恰恰結(jié)交了那些思想消極、品格低下、行為惡劣的人,你就會陷入這種惡劣的環(huán)境而不能自拔,甚至受到“惡友”的連累,成為無辜受難的“虱子”。
上一篇:求老交情辦事,該張嘴時就張嘴
下一篇:靈活應(yīng)對友情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