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介和機敏
——周亞夫和李世勣
周亞夫是西漢名將,后來官居丞相;李世勣是唐朝名將,后來也官居宰相。兩人的人生步履有些相似,結局卻迥然不同。
周亞夫的父親是厚重少文卻又在誅除諸呂重安漢室中立了大功的絳侯、太尉、丞相周勃,父子二人同列《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周勃死后,長子周勝之繼承爵位。周勝之獲罪被殺后,漢文帝因懷念周勃的功勞,而將周勃的另一個兒子素有賢名的河內太守周亞夫封為條侯,“續絳侯后”。周亞夫以治軍嚴明著稱于世。漢文帝后元六年,北方匈奴大舉入侵。朝廷“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太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文帝憂心軍事,遂親自前去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出入送迎”。當車駕來到了細柳軍營前時,只見細柳軍營前軍士皆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嚴陣以待,不讓進入。先驅見狀大驚,高呼道:“天子且至!”軍門都尉回答說:“軍門聞將軍之令,不聞天子之詔。”文帝親至,“又不得入”。文帝讓使者持節詔將軍周亞夫說:“天子前來勞軍。”周亞夫這才傳令開壁門。壁門士又告訴文帝的侍衛說:“將軍有令,軍中不得驅馳。”于是,文帝“乃按轡徐行”。天子行至中營時,周亞夫全身甲胄,雙手作揖,說道:“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文帝聽后為之動容。命人向周亞夫道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走出軍門后,隨行的群臣為之震驚,文帝感觸良深,由衷地稱贊道:“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
細柳營勞軍令漢文帝劉恒對周亞夫印象極佳,很快便遷升周亞夫為中尉,漢文帝在臨死前還囑咐太子劉啟:“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文帝崩,劉啟繼位,是為景帝。周亞夫隨即被任命為車騎將軍。孝景三年,周亞夫遷為太尉,率軍參加平定吳楚叛亂之役。孝景五年,周亞夫做了丞相,“景帝甚重之”。
在丞相任上,生性耿介的周亞夫與景帝劉啟發生了矛盾。景帝因故要廢掉太子栗,周亞夫反對,君臣之間多次發生爭執,最后不僅廢掉了太子,而且景帝與周亞夫之間也產生了隔閡,“上由此疏之”。隨后,周亞夫又為封外戚為侯一事忤逆了景帝的心意。起初,竇太后要景帝封皇后兄王信為侯,景帝不太情愿,一再拖延。后來竇太后催促景帝速辦,景帝便與丞相周亞夫商量。生性耿介的周亞夫以漢高帝劉邦當年有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為依據,堅決不同意。于是,“上默然而沮”(《漢書·張陳王周傳》)。
盡管發生了上述分歧,一直在考慮自己身后事的漢景帝還是想讓周亞夫輔佐新君,卻又不大放心,便想觀察考驗周亞夫一番。《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載:景帝在宮中召周亞夫賜食。席間給周亞夫上了一大塊肉,卻沒有將肉切開,也不置箸。看著這塊大肉,又不見食用的箸。周亞夫心里很是不快,便到景帝的主席上取箸食肉。景帝見狀,看著周亞夫說道:“賜君食而不設箸,乃是我的意思,于君有不足乎?”周亞夫聽后,連忙免冠叩首,表示感謝。景帝讓他起來。周亞夫站起來后轉身就出去了。景帝目視著周亞夫情緒激動的背影,感慨萬端地說道:“此鞅鞅者非少主臣也!”
景帝此番宴請周亞夫,真實用意是對他再進行一次試探,看他在自己身后能否忠心輔佐新君。但周亞夫身為丞相,不僅沒有意識到景帝如此安排的深意所在,反而沖動起來,從景帝的主席上取箸就食,又含憤離去。于是,景帝劉啟立刻得出結論:“此鞅鞅者非少主臣也!”主子下了這樣的斷語,意味著周亞夫好運到頭,噩運即將降臨。過了不久,周亞夫的兒子為乃父購買陪葬用的工官尚方五百具甲楯。“取庸苦之,不予錢。庸知其盜買具官器,怒而上變告子,事連污亞夫。”事情鬧大以后,吏簿奉命記錄周亞夫的說辭。周亞夫一怒之下,拒不回答。吏簿稟報皇帝后,景帝氣得大罵吏簿無用,改派廷尉前去責問。廷尉問周亞夫:“你買這么多甲楯何用,難道是想造反嗎?”周亞夫說道:“我所買的乃是陪葬用的器具,怎么能說成是想造反呢?”廷尉信口說道:“您縱然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周亞夫被捕之初,本欲自殺,因夫人力勸改了主意。入獄后,廷尉嚴刑審訊,周亞夫堅不認罪,“因不食五日,嘔血而死”。
早在周亞夫擔任河內太守的時候,曾經請相士許負為他相面。許負觀察之后斷言,周亞夫“后三歲而侯,侯八歲為將相,持國秉,貴重矣,于人臣無兩。其后九歲而君餓死”。當時周亞夫不以為然,一笑置之。周亞夫含冤而死以后,人們方才想到預言家許負說得很準確。于是,術士早已預測了周亞夫命運的傳言便不脛而走。其實,周亞夫真正的死因并不是什么冥冥中早已注定的天意,而是因為他太過耿介,不肯變通,不注意處理君臣關系,令主子放心不下。漢景帝劉啟因不放心讓周亞夫輔佐新君,才轉而尋找借口將其除之而后快,乃是周亞夫人生悲劇的真正原因所在。
李世勣,本姓徐,名世勣。曹州離狐人。隋末徙居于滑州之衛南。后來改為李姓,又名李勣,與他和唐朝李淵、李世民的因緣有關。
隋大業末年,盜賊蜂起,年方十七的徐世勣不甘寂寞,投奔到盜首翟讓手下,隨后又和王伯當一起勸說翟讓歸順大盜首李密。在隋煬帝命王世充征討李密時,徐世勣貢獻奇計,令李密在洛水大敗王世充,由是被李密封為東海郡公。而后李密歸順了隋王朝,被隋末帝楊侗封為太尉、魏國公,率部討伐宇文化及,徐世勣輔佐李密打敗了宇文化及。唐武德二年,王世充與李密兵戎相見,李密兵敗后又歸順了唐高祖李淵。李密降唐的消息傳來后,徐世勣下令“具錄州縣名數及軍人戶口”,一并呈送李密,由李密獻給唐朝。此事使唐高祖李淵大為感動,認為“徐世勣感德推功,實純臣也”。于是下詔授徐世勣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尋加右武侯大將軍,改曹國公,賜姓李氏。從此,徐世勣改稱李世勣。李世民繼位后,為避太宗之諱,李世勣又去掉名字中的“世”字而改稱李勣。
生性反復無常的李密降唐以后,盡管享受著豐厚的待遇,但依舊再度叛變,旋為唐軍所誅殺。事后,高祖李淵考慮到李世勣曾經是李密的部下,便派人向李世勣通報了李密謀反被誅的前后經過。李世勣念及舊情,上表高祖李淵,請求準許他為李密收尸入葬。李淵下詔允其所請。李世勣為李密收尸入葬辦理后事的舉動,在朝野內外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人們一致稱贊李世勣重情重義,人品貴重。
此后,在征討王世充、竇建德、輔公袥及抗擊突厥人等多次戰事中,李世勣都建立了大功,被倚為國之干城。唐武德八年,突厥入犯并州,高祖李淵命李世勣為行軍總管,抗擊突厥軍隊于太谷,大敗突厥之軍。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后,任命李世勣為并州都督,賜實封九百戶,從此,李世勣在并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號為稱職”。李世民曾經有感而發地對侍臣們說:“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解筑長城以備突厥,情識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筑長城耶?”貞觀十五年,李世勣突患重病,醫生驗方云,須用胡須燒成灰做藥引,方可治愈。唐太宗聽說后,當即把自己的胡須剪下來,送去為其和藥。李世民對李世勣的器重關愛,于此可見一斑。
在唐初眾多勛臣中,李世民因為認為李世勣可以托付大事,想讓他在其身后發揮更大的作用,便有意出了幾道難題對他進行考驗。
太宗李世民晚年深為太子人選問題苦惱。幾經廢立之后,終于在貞觀十七年下定決心,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而暗中鎖定李世勣為皇太子的輔臣人選。李世民下令轉李世勣為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加位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并對李世勣說道:“我兒新登儲貳,卿舊長史,今以宮事相委,故有此授。雖屈階資,可勿怪也。”此后,李世民又在一次宴會上對李世勣說道:“朕將屬以幼孤,思之無越卿者。公往不遺于李密,今豈負于朕哉!”李世勣“雪涕致辭,因噬指流血”。李世勣心中感動,很快喝得大醉,唐太宗便脫下身上的御服蓋在李世勣身上。(《舊唐書·李勣列傳》)
貞觀二十二年,李世勣轉為太常卿,仍同中書門下三品;“旬日,復除太子詹事。”二十三年,太宗寢疾。臨終前夕,李世民又對李世勣進行了一次考驗,將李世勣貶為疊州都督。李世民對太子李治交代說:
汝于李勣無恩,我今將責出之。我死后,汝當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
《新唐書·李勣列傳》所述與《舊唐書》略同。《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九所載則較為詳細:
上謂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為仆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書門下三品李世為疊州都督;世受詔,不至家而去。
久經仕宦的李世勣沒有鬧情緒,沒有計較官職大小,愉快地服從了李世民的命令,故而順利地通過了李世民的最后考試,而沒有為自己招來殺身大禍。高宗李治即位的當月,便遵循乃父的囑托,召回李世勣,拜洛州刺史,尋加開府儀同三司,令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密。“是歲,冊拜尚書左仆射。”“四年,冊拜司空。”一如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所設計,李世勣被高宗李治再度提拔重用,成了高宗時代舉足輕重的輔政大臣。有關李世勣輔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方面的建樹,于此略而不論。《新唐書·李勣列傳》在介紹李世勣謝幕時說道:
總章二年,卒,年八十六。帝曰:“勣奉上忠,事親孝,歷三朝未嘗有過,性廉慎,不立產業。今亡,當無贏貲。有司其厚赗恤之。”因泣下。舉哀光順門,七日不視朝。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謚貞武。給秘器,陪葬昭陵。起冢象陰、鐵、烏德鞬山,以旌功烈。葬日,帝與皇太子幸未央古城,哭送,百官送古城西北。
李世勣的壽終正寢生榮死哀,和周亞夫的享年不永死于非命,無形之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不同的結局和各自不同的個性抉擇密不可分。設若由李世勣代替周亞夫接受漢景帝的賜食,由周亞夫代替李世勣面對唐太宗的臨終之命,會出現什么不同的結果呢?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完全可以換位思考。
上一篇: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白起和王翦
下一篇:善建不拔 善抱不脫——孫叔敖·蕭何·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