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理也要讓三分
當你對一個人說“你錯了”時,必然撞在他固執的墻上將十分不利于友情的維系。
晉朝時,朝廷重臣朱沖雖身居要職,但為人公正,剛直不阿。他一生恪盡職守,寬厚待人。朱沖生于南安,自幼貧困的他,很小就開始幫助家里放牛。
有一天,朱沖將牛趕到山坡上放牧。不一會兒,朱沖打起盹來。睡夢中的朱沖被草叢中傳來的聲音吵醒了,只見自己的鄰居躡手躡腳地向這邊靠近,抓起一條牛韁繩,把朱沖的一頭牛牽走了。
朱沖并沒有勃然大怒,他認為鄰居不會無端地將別人的牛牽走,此中一定有緣由。他認為,等弄明白事情的原委再說不遲,沒有必要魯莽行事。
不多時,鄰居找到了朱沖,滿臉歉疚。原來,這位鄰居的牛找不到了,一時糊涂,錯把朱沖的牛牽走了。
朱沖聽完寬容地一笑,說:“你家里日子艱難,這頭牛就送給你吧!”鄰居原準備挨朱沖的一頓責罵,沒想到朱沖竟會以牛相贈,感激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每個人都難免會犯錯,因此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原諒的時候。許多人一旦自己得了“理”,便不肯饒人,非逼得對方認錯不可。一次“得理不饒人”雖然讓你吹響了勝利的號角,但也成了下次爭斗的前奏。因為這對“戰敗者”來講,也是一種面子和利益之爭,當然要伺機“討”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像朱沖那樣,即使自己有理,也不妨讓別人三分。其實,有些時候給他人臺階下,也是為自己攢下了人情,留下了一條后路。
人們在得到他人的原諒后,多半會真心悔悟,而非執迷不悟。寬容的人容易獲得快樂,不是他們天生有這種能力,只是在原諒他人的過錯后,他的內心會少了一份沉重的負擔。有一劑處世藥方,教的是如何待人接物,寫得很有意思:熱心腸一副,溫柔兩片,說理三分。
有人或許會疑惑,這說理為什么是三分而不是十分呢?
“說理三分”,講的其實是一種技巧。你若有理,聰明人一點就通,不用十分,三分足夠了,不必畫蛇添足;碰到蠢人(或鉆牛角尖的人),你再多費口舌也無用,何必執著,不妨假以時日,讓對方自己慢慢去悟;至于蠻漢,本就不講理,即使講上十二分,也無異于對牛彈琴。
“說理三分”,講的也就是寬容。人總有缺點,或多或少總有不完美的地方,對方或許并不明白,你巧妙地說上幾句,點到為止,也是與人為善,讓對方心存感激。若是窮追猛打,非要弄得人家下不來臺,只怕會兩敗俱傷,得不償失。
在人際交往中,破壞力最強的莫過于這三個字——“你錯了”,這三個字不會給人際交往帶來任何好處,卻只會帶來一場不快的爭吵,甚至能使朋友變成對手,使情人變成怨偶。
我們不要把相處的人當作度量不凡的超人,他們畢竟不是修煉到家的“圣人”。和我們來往的都是感情豐富的常人,甚至是充滿偏見、傲慢和虛榮的人。能夠虛懷若谷地對待別人批評的人,畢竟只有少數。所以,當我們想說“你錯了”時,應該明白,對方十有八九不會誠心接受。就像我們自己不會心甘情愿接受別人對我們說“你錯了”一樣。
有的時候,我們即使明知自己錯了,也不愿意承認,所以就不必將別人的錯誤擺在那么明顯的位置。就拿我們自己來說,我們犯了錯誤,也許并非沒有意識到,只是礙于面子不肯承認而已。所以,當你對一個人說“你錯了”時,必然撞在他固執的墻上,將十分不利于友情的維系。
上一篇:得意時淡定,失意時理智
下一篇:忙里偷閑,親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