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最壞的打算,還有什么可焦慮的呢
德國的一位哲學家曾講過這么一段話:沒有什么情感比焦慮更令人苦惱了,它給我們的心理造成巨大的痛苦。而焦慮并非由實際威脅所引起,其緊張驚恐程度與現實情況很不相稱。追求快樂是人類的本能。因此,通常來說,焦慮是無謂的擔心。我們要徹底擺脫使人苦惱的焦慮,就要選擇平靜身心。其實,又有什么可糾結的呢,事情最糟糕的情況也不過如此,抱著這樣的心態,也就能調節自我了。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美國,有個剛畢業的年輕人,在一次州內的征兵選拔中,他因為體能好、表現優異被選中了,在外人看來,這是一件好事,但他看起來卻并不高興。
為了慶祝孫子被選上,他的爺爺從美國的另一個州來看他,看到孫子心情不好,便開導他說:“我的乖孫子,我知道你擔心的事,其實真沒什么可擔心的,你到了陸戰隊,會遇到兩個問題:要么是留在內勤部門,要么是分配到外勤部門。如果是內勤部門,那么,你就完全不用擔憂了。”
年輕人接過爺爺的話說:“那要是我被分配到外勤部門呢?”
爺爺說:“同樣,如果被分配到外勤部門,你也會遇到兩個選擇,要么是繼續留在美國,要么是分配到國外的軍事基地。如果你分配在美國本土,那沒什么好擔心的嘛。”
年輕人繼續問:“那么,若是被分配到國外的基地呢?”
爺爺說:“那也還有兩個可能,要么是被分配到崇尚和平的國家;要么是戰火紛飛的海灣地區。如果把你分配到和平友好的國家,那也是值得慶幸的好事呀。”
年輕人又問:“爺爺,那要是我不幸被分配到海灣地區呢?”
爺爺說:“你同樣會有兩個可能,要么是留在總部;要么是被派到前線去參加作戰。如果你被分配到總部,那又有什么需要擔心的呢!”
年輕人問:“那么,若是我不幸被派往前線作戰呢?”
爺爺說:“同樣,你會遇到兩個選擇,要么是安全歸來,另一個是不幸負傷。假設你能安然無恙地回來,你還擔心什么呢?”
年輕人問:“那倘若我受傷了呢?”
爺爺說:“那也有兩個可能,要么是輕傷,要么是身受重傷、危及生命。如果只是受了一點輕傷,而對生命構不成威脅的話,你又何必擔心呢?”
年輕人又問:“可萬一要是身受重傷呢?”
爺爺說:“即使身受重傷,也會有兩種可能性,要么是有活下來的機會,要么是完全無藥可治了。如果尚能保全性命,還擔心什么呢?”
年輕人再問:“那要是完全救治無效呢?”
爺爺聽后哈哈大笑著說:“那你人都死了,還有什么可以擔心的呢?”
是啊,正如這位爺爺說的:“人都死了,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這是對人生的一種大徹大悟。有時候,我們對某件事很擔心,但只要我們轉念一想,最好的狀況莫過于……以這樣的心態面對,其實就沒有什么可擔心的了。
當然,我們畢竟是吃五谷的凡人,哪會不遇到煩心的事呢?但只要我們保持內心平靜,那么,無論外在世界怎么變幻莫測,我們都能坦然面對,做到不為情感左右,不為名利所牽引,從而洞悉事物本質,完全實事求是。
下面一些自我調節的方法或許有助于你早日擺脫焦慮:
1.盡可能地保持心平氣和
有句俗語叫:欲速則不達。要擺脫焦慮最忌急躁,當然,對于那些有焦慮癥的患者,這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2.必須樹立起自信心
那些易焦慮的人,通常都有自卑的特點,遇事時,他們多半會看低自己的能力而夸大事情的難度;而一旦遇到挫折,他們的焦慮情緒和自卑心理會變得更為明顯,因此,在發現自己的這些弱點時,就應該引起重視并努力加以糾正,決不能存有依賴性,等待他人的幫助。有了自信心就不害怕失敗,如果十次之中成功了一次,就會增添一份自信,焦慮也退卻了一步。
3.做好最壞的打算
諺語常說:“能解決的事不必去擔心,不能解決的事擔心也沒用。”這樣一想,你會發現,在最壞的情況面前,也沒什么可憂慮的,那么你也就能變得積極了。
4.挖掘出引起焦慮和痛苦的根本原因
研究發現,很多焦慮癥患者患病是有一個過程的,他們的潛意識中長期存在一些被壓抑的情緒體驗,或者曾經受到過某種心靈的創傷,并且,這些焦慮癥狀早就以其他形式體現出來,只是患者本人沒有對自己的情況引起重視。因此,生活中的我們,一旦發現自己有焦慮情緒,就應該學會自我調節、自我調整,把意識深層中引起焦慮和痛苦的事情發掘出來,必要時可以采取合適的發泄方法,將痛苦和焦慮的根源盡情地發泄出來,經過發泄之后癥狀可得到明顯緩解。
因此,我們始終要記住,人生在世,很多事我們控制不了,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心態,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那么不好的機會也會成為好的機會。如果用消極頹廢、悲觀沮喪的心態去對待,那么,好機會也會被看成是不好的機會。
人生的平淡和起起伏伏都是一種生命的軌跡,而只有內心平和的人才能體味其中的真諦,因此,我們不妨以平常心看待生活,用心去享受簡單生活中的快樂與幸福!
上一篇:假期在家里也適合學習嗎
下一篇:做最壞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