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主
宋元之際的學者許衡,曾在一個大熱天里路過河陽,口渴至極,路邊有一棵梨樹,過路的都爭著摘梨吃,只有許衡一個人端坐在樹下,安然自若。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吃個梨解解渴?”許衡說:“不是自己種的梨樹,隨意摘取是不對的?!蹦侨擞终f:“世道這樣亂,梨樹是沒有主人的?!痹S衡說:“梨樹沒有主兒,我的心難道也沒有主兒嗎?”
好一個“梨無主,心有主”。這種“心有主”便是其內心存在著一種良好的道德準繩,并以這種良好的道德準繩來規范自己的社會行為,使自己正道直行,問心無愧,使自己的人格走向一種真善美的境界。東漢楊震遷調荊州刺史道經昌邑,正是薦舉茂才之時,昌邑令王密晚上帶黃金十斤相贈,楊震堅辭不收,這便是楊震的“心有主”;公孫儀做魯國的宰相,有人送魚給他,他堅持不受。他擔憂受人之魚將枉于法,枉于法將負于相,這便是公孫儀的“心有主”。“心有主”才不會為勢利所動,“心有主”才不會見利忘義、見錢眼開、見權眼紅。方志敏烈士“居高官而纖塵不染,理萬財而分文不取”,因為“心有主”而清貧自守,青史留名;焦裕祿、孔繁森“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因為“心有主”才“俯首甘為孺子?!?,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永受人民的追憶與崇敬;還有“給水團長”李國安、“愛民市長”李潤五等,因為“心有主”而無私奉獻,富不淫,貧不移,威不屈,成為世人景仰的楷模。廣州軍區優秀班長劉少卿,在擔負軍車監理工作中,上百次拒賄,累計金額不下10萬元,這便是普通士兵的“心有主”;被譽為“中英街上播火者”的陳觀玉,在沙頭角這塊熱土上,無論是過去一天工分值不了四五角錢的年代,還是意外獲得45萬元股息分紅的今天,她都將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錢用于做好事,支援災區與公益事業,這便是普通老百姓的“心有主”。
而時下,我們所見的另一些人,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在銅臭味越來越濃的現實中,變得“心無主”了——在枕邊風面前心無主了,在山光水色、燈紅酒綠、美女如云的花花世界里六神無主了,在官位職位名聲私利及國家集體的錢財面前六神無主了。他們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心蕩神搖,意志浮躁。于是,便將心中原有的“主”丟失了、拋棄了,換成了另一個“主”。這個“主”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權不用,過期作廢”、“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然而,這樣的“主”卻只能使他們最終身敗名裂、為人民所唾棄。看身居高位的王寶森自殺了,歐陽德入獄了;看一批批車匪路霸或走向了刑場,或面對著高墻。”
“梨無主,心有主”,這個“主”放到現實中來,便是國家與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的高尚信念、至真追求,便是一種老老實實清清白白做人,不愧天地父母、不愧自己良心靈魂的生活準則道德行為。時時刻刻,我們都要捫心自問:心有主嗎?
(張克言)
上一篇:心大了,事情就小了
下一篇: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