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涯
一個活得正帶勁的人,總感覺生命是無涯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周圍人的陸續離去,就會真實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短暫。
多數時候,人只有在閑暇時光或是在感覺生命受到威脅時,才會去思考有關死亡的話題。但許多人都是淺嘗輒止,因為越想越害怕,干脆去想一些快樂的事情。這樣的躲避,不會消除人在思想上對死亡的恐懼,而只會讓人在死亡真正迫近時,更加恐慌。經常思考死亡,如果想不通,可能會使人變得消極、抑郁;而如果想通了,會讓人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得更加自在、從容。
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就是一位參透生死的人。作為一個長壽老人,在他的筆下,常常涉及死亡的話題。他認為死就是生的對立面,是生物包括人類,無法躲避,無法鏟除的一種災難。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規律。人生就是一個“漸”字,從生到死是一個升華的過程。看透了人生,季老對待死亡就變得毫無畏懼。年過八旬后,更加珍惜活著的時光。他說:“每一天每一個小時都是可貴的,我希望真正能夠仔仔細細地過,認認真真地過,細細品味每一分鐘每一秒鐘。”他希望自己活著,能帶給別人快樂,在他的思維模式中,只有竭盡全力地努力工作,內心才會踏實平衡。即使在耄耋之年,季羨林仍然堅持每天工作七八個小時。如果有一天什么事也沒做,他會糾結自責,感覺虛度了光陰。
經常思考死亡,會讓人感覺生命有涯。在有限的人生中去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毫不夸張地說,思考死亡會讓人變得更健康,會讓人生變得更加真實與充實。不可否認,每個人都有永生的欲望,但都明白自己免不了一死。死亡,對于活著的人來說是未知的,由于未知,死亡顯得神秘而又恐怖,這無形中帶給人以巨大的精神壓力。但越懼怕越不能躲避,因為總有一天,就不得不面對這一沉重的話題。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試驗,讓一群人描述對死亡的恐懼。過程很艱難,但勇敢地表達出來后,參與描述的人們都長吁了一口氣。試驗證明,人們在思考死亡后,心理和身體變得更加放松與健康。事實證明,能夠坦然接受和面對死亡的人,他們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他們的行為和目標與自己心中的價值更加吻合。
經常思考死亡,會讓人們感激世間萬物一切的存在,深刻反思人生,寬恕他人。其言也善,不必等到將死。知死方知如何生,努力工作之余,不忘盡情享受生活。珍惜生命和身邊每一個人。思想開闊了,世界就會變得美麗無比,陽光燦爛、碧空如洗、草木蔥郁、水波蕩漾;胸懷開闊了,人生會變得亮堂遼闊,浮云朝露、知命樂天、與人為善、對酒當歌。
上一篇:人有九條命
下一篇:人都有走投無路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