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帶來票,說有大師講座,內容是關于說話的,請我一起去。
只見大師走上講臺,未曾開言,先在黑板上寫下四個大字:你好!再見!
這四個字,就是他要講的第一課。會場有些騷動,不少人交頭接耳。如此簡單的問候語,竟要長篇大論當學問講?
大師笑笑,神態篤定,說,當然有很大的不同,僅從“你好”這二字上,就有很多不同。有熱情主動的、敷衍了事的、坦然面對的、緊張抗拒的。“再見”呢,也有不同,驚鴻一瞥的、反復回頭的、高高在上的、平靜如水的……
這些不同的方式,應對著不同的眼神、動作和語氣,給人留下的印象也各有不同。當然,最后的承受方,卻是說話者本人,是受人歡迎呢,還是令人反感呢?是被人擁護呢,還是遭人漠視呢?別看只是兩個字的小小問候語,要說到位、說得好,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不過,在我聽來,大師的這一番話,卻有著更深的含義。
除了每天遇見不同的人,更多的時候,我們遇見的,其實是各種各樣的事。與人打交道的方式,用在面對雜事上,應該是一門更深的學問。對應到大師對“你好”、“再見”的解釋,是不是也能看出一個人,面對人生瑣事的態度呢?
一些人生的困境,往往并不是因解決問題不盡力而造成的窘境,而是一開始就太過用力,在對事情還沒有完全了解清楚的情況下,就要緊緊擁抱、抓住不放。比方有朋友做生意,僅憑熱情,就過多投入,結果被深度套牢,一無所獲。
用敷衍了事的方法去面對難事呢,人生則會留下更多的遺憾。敷衍了事的態度,會使人失去改正向上的機會。從小到大,我們可能都見過類似的人,碰到工作學習上的問題,總喜歡用無所謂的態度去搪塞,只要能蒙混過關就可以。幾年下來,不僅學問上差同窗一大截,人品上也失去同伴的尊重和信服。
緊張抗拒的,則是一種公然逃避。這種人,向人問好時,眼睛常常難得與人對視,握手乏力、言談空洞。遇到難題時,更是因自卑而無力面對。不管事大事小,先擺出一副撇清的姿態,或是動不動就拂袖而去,做清高脫俗狀。
當然,和大師最推崇的一樣,坦然面對型,是一種最好的處事之道。當一個人能用一種坦白、自然、樸素、隨和的表情語氣,向他人問好時,遇到人生難題,他的態度,也將會非常地有君子之范。
至于說“再見”的不同方式,則常常能看出人們處理事情的能力。
所謂驚鴻一瞥,說的是告別時,不夠從容,也不夠禮貌,總是匆匆忙忙,一閃而過。這樣的性格,會給人輕飄之感,此種心境下對事情的處理,則會因為追求風光,顯得輕浮。
高高在上型,其實是一種自卑的表現。對人目空一切,對事則會心懷偏見。矛頭之所以指向別人,往往是因為其人內心懦弱。
人們打心眼里贊同的,多是平靜如水的類型。在這樣的人身上,一聲“再見”,也會說得簡單而空靈,淡泊而寧靜,它從不刻意制造迫不及待再相逢的氣勢,也不渲染酒肉財色的相吸,更不會放縱情感交融的親密無間。
人生,說穿了,不就是一場又一場的相遇與告別嗎?
一聲“你好”,一聲“再見”,絕不是小小的問候語那么簡單,由聲觀心,常常能看到不同的心境和性格。
有沒有遇到事,就會心生逃避?那么在與人交往時,是否一直不夠自信?
有沒有糾纏放不下一段感情,再見二字,說了無數遍,卻一次次淪陷傷心?究起原因,會不會只是因為對人情世故,從來沒有過淡然的心境?
面對——放下,是我們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看似簡單,可要做得好做得妙,還非得從“你好”、“再見”開始學起呢,
(夏景)
上一篇:作文與做人
下一篇:你想出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