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戴(dài)
116 戴(dài)
【尋根溯源】
戴姓主要有三種來源。一是出自子姓,為商朝微子啟的后代。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于商的舊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史佚其名,死后被謚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其子孫遂以謚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二是出自姬姓。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后被宋國所滅,其族人便以戴為姓。三是由殷姓改為戴姓。武王滅商后,有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國),稱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變遷分布】
早期在豫東地區(qū)活動。漢唐時期,已經遷移到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地,并在江南和冀魯形成繼豫東地區(qū)之后的兩個密布區(qū),在譙郡(今安徽亳州)、廣陵郡(今江蘇揚州)、清河郡形成戴氏望族。宋明時期,已經廣布于四川、華北、西北、東南地區(qū),尤以浙江、江西等地最為集中。當今江蘇、湖北、四川分布較為密集。
【名人薈萃】
戴德、戴圣:西漢時梁(治今安徽碭山)人,又據《成安縣志》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東南)人。家族顯赫。戴德、戴圣是今文禮學“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chuàng)者。由于二人在禮學上的重大貢獻,也被后人尊稱為儒宗。戴德和《小戴禮記》的編纂者戴圣(戴德之侄)都是西漢經學家后蒼的弟子。西漢時,以研究禮儀而聞名,人稱“大戴”、“小戴”。
戴表元:元代文學家。號剡源,奉化(今屬浙江)人。其文章高雅,時稱“東南文章,首推表元”,有《郯源戴先生文集》。
戴震:清代思想家,哲學家。休寧隆阜(今安徽黃山屯溪區(qū))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舉人,乾隆三十八年被召為《四庫全書》纂修官。乾隆四十年第六次會試下第,因學術成就顯著,特命參加殿試,賜同進士出身。戴震治學廣博,音韻、文字、歷算、地理無不精通,又進而闡明義理。梁啟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
上一篇:百家姓《成(chéng)》姓起源
下一篇:百家姓《談(tán)》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