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榜個性的別號
【點睛之筆】
我國古代文人除名、字之外,還常常取一個別號。別號不必與名、字有聯系,而且實用性很強,除供人稱呼外,還經常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
【經典解讀】
我國古代的文人雅士,總喜歡給自己取個號。正因為“號”可以自己起,不像名、字那樣要受家族、宗法、禮儀以及行輩的限制,所以它可以標榜個性,盡情抒發個人的感受。取號的風氣,起于何時,現在并無定論,有人認為“老聃”和“鬼谷子”是我國最早的別號,所以通常認為“號”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已經有更多的人給自己取號,唐宋時形成潮流,明清時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有一人多號的情況。據考證,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稱呼有幾十個之多,如大蘇、蘇學士、東坡居士、東坡道人、老泉山人、峨眉先生、雪浪翁、狂副使、蘇惠州等。清朝書畫家朱耷以“八大山人”著稱,但除此之外,他還有個山、雪個、人屋、道朗、破云樵者等別號。
“號”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強烈的抒情色彩和深刻的寓意等特點。唐宋時佛道盛行,就有很多人以“居士”、“道人”為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如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姜夔(kuí)自號“白石道人”等。古代帝王也經常給自己取號,如宋徽宗自號“教主道君皇帝”,明武宗自號“威武大將軍”,清高宗乾隆帝自號“十全老人”,這些別號都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
上一篇:國學《未婚女孩的專有稱謂——黃花閨女》賞析
下一篇:國學《永字八法》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