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國際大銀行陷入LIBOR丑聞,這些銀行與美國監(jiān)管當局達成的和解便高達400億美元,還不算要向其他國家監(jiān)管機構(gòu)支付的金額。巴克萊銀行的首席執(zhí)行官鮑博·戴蒙因此而辭職。有關(guān)LIBOR的最新消息是,2015年6月底德國檢察官調(diào)查德意志銀行員工在LIBOR操縱案中的個人責任,有可能對其進行刑事起訴。《公開的秘密》(Open Secret)是揭開LIBOR面紗的新書。該書的副標題就是“全球銀行業(yè)的詐騙陰謀”(Global Banking Conspiracy that Swindled Investors out of Billions)。
《公開的秘密——全球銀行業(yè)的詐騙陰謀》英文原版封面
LIBOR是英文“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的縮寫,文意為“倫敦銀行同業(yè)拆放利率”,是英國歐洲美元市場上的英國同業(yè)交易美元存款的利率,為美元、英鎊和日元等貨幣定下參考匯率。LIBOR每日波動確定,短期貸款可以通過調(diào)期借力LIBOR。此外,學界的觀點是,借款超過100萬美元,采用LIBOR已成為常態(tài)。美國次級債中的近一半產(chǎn)品也以LIBOR為參考利率。約有360萬億美元的資金的回報取決于LIBOR。歐美國家很多人都受LIBOR的影響,住房抵押貸款以及學生貸款都受LIBOR的影響。
凡事涉及金融就有神秘感,LIBOR也是如此。其實,LIBOR的生成簡單得令人難以置信。每日上午,最多不超過20家的大銀行報出自己的擬用匯率。在一間小屋內(nèi),路透社的兩位年輕人整理所收到的信息。去掉25%的最高利率和25%的最低利率,取其中間報價,形成當日的LIBOR,用于隔夜拆借或12個月拆借的貸款。銀行發(fā)放貸款時,信譽好的客戶借款的利率是LIBOR再加0.5%,如果是風險較大的次貸貸款,則是LIBOR再加六個百分點。
LIBOR名義上歸英國銀行家協(xié)會(British Bankers’ Association)領導。1969年,設在倫敦的漢諾威制造有限責任公司(Manufactures Hanover Limited)為伊朗國王巴列維提供了8000萬美元的貸款,倫敦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的跨境交易國際中心開始崛起。1984年,英國銀行業(yè)協(xié)會開始推出LIBOR。2008年之前,LIBOR一直運行尚可。但在2008年1—4月,有人發(fā)現(xiàn)各大銀行所報的LIBOR利率偏低,至少低了0.2%—0.3%個基準點。0.3%個基準點表面上不高,但各種業(yè)務中換算起來達數(shù)十億美元。事后發(fā)現(xiàn),早在2004年、2005年,大多是交易員為自己牟利而操縱倫敦。
LIBOR受到操縱不僅英國銀行協(xié)會有責任,英國央行也難辭其咎。美國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一再告誡英國央行行長,必須加強對LIBOR的監(jiān)管。英國央行置若罔聞,對銀行放任自流,甚至推波助瀾。2008年10月,英國銀行的第二把手保羅·塔克(Paul Tucker)授意巴克萊銀行報低利率。事后塔克矢口否認有此暗示。但《公開秘密》一書中有份備忘錄,出自巴克萊銀行首席執(zhí)行官鮑勃·戴蒙之筆,記錄了戴蒙與塔克的電話交談,也記錄了塔克的意思。戴蒙與塔克表面上稱兄道弟,但背后都防對方如防賊,相互算計,相互提防。這份備忘錄也說明,戴蒙當時就知道,LIBOR是一顆定時炸彈,否則不會留下這份備忘錄。
嚴格說,LIBOR由英國銀行協(xié)會負責,不受任何政府機構(gòu)負責監(jiān)管。當然,即便有政府監(jiān)管,恐怕也難以防止各種欺詐行為。美國證券發(fā)行由證交會監(jiān)管,但并沒有能夠阻止各種違反行為,最后還釀成金融危機。同樣,英國央行正式過問LIBOR后,也還是束手無策,一籌莫展。2015年7月,英國央行召集銀行界和監(jiān)管機構(gòu)人員開會,共商改革LIBOR大計,但各方莫衷一是,不了了之。有與會者提議,讓更多的銀行參加報利率,但遇到阻力。再則,并不是所有銀行都愿意參加利率報送的,如果沒有操縱的好處,對銀行來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又有人提議,不妨推陳出新,以其他安排取代LIBOR,但又想不出有何替代辦法。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紙質(zhì)媒體仍然有它特殊的重要性,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無法代替,紙質(zhì)學術(shù)文章也無法取代。據(jù)《公開的秘密》一書介紹,先是有一篇學術(shù)論文質(zhì)疑LIBOR,因為各大銀行所報利率過于接近,而且各大銀行的風險水準也過于接近。但文章反響并不大,《華爾街日報》發(fā)過一篇文章之后,各方便聞風而動,連各大銀行所報利率也開始上調(diào)。
《公開的秘密》一書的作者埃琳·阿維朗德(Erin Arvedlund)也是紙質(zhì)媒體出身,先后在《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擔任過記者。《紐約時報》是傾向民主黨的報紙,而《華爾街日報》則代表華爾街的聲音,但阿維朗德卻可以兩面亂跑,一方面說明兩家報紙似乎并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另一方面也說明阿維朗德本事何等了得,可以在老虎與獅子之間周旋。阿維朗德還寫過《好到不能相信》(Too Good to Believe),揭露了麥道夫龐氏騙局幕后的故事,也是一部暢銷書。
上一篇:評“蓋特納回憶錄”
下一篇:話劇《莊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