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影片《后裔》(The Descendants)是一個關于人到中年的惆悵故事:主人公馬特·金萬事凄涼,卻是欲說還休。很奇怪,年少的時候,女性比較含蓄,小草幽蘭,花底來風;步入中年,多的是怨婦情懷,而男性大多是欲說還休,隱忍不發。
《后裔》電影海報
《后裔》上映后好評如潮,榮獲金球獎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獲5項奧斯卡提名,均為大項: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編輯獎。但扮演男主角的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與最佳男演員獎失之交臂,令很多人惋惜不已。不過《后裔》還是得了最佳改編劇本獎。《后裔》的劇本由導演亞力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操刀,根據考·哈特·赫明斯(Kaui Hart Hemings)的小說改編。佩恩畢業于斯坦福大學,又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過電影,與李安一樣,也是用自己的人生賭一個電影夢。一流導演時而親自操刀撰寫劇本,伍迪·艾倫的電影劇本幾乎都是出于他自己之手,導演成名之前更是不惜工本地寫劇本,以求一鳴驚人,至少是引起制片商的注意。
有一種說法,《后裔》奧斯卡落選,是因為克魯尼編導和自演的《三月十五日》(The Ides of March)得罪了奧巴馬。《三月十五日》是2011年的另一部大片,其中有一句經典臺詞:“誰當總統,沒有半點區別。”《三月十五日》指桑罵槐,剝去了奧巴馬新銳總統的畫皮。當然,君子隱惡揚善,旁人不應當給奧巴馬對號入座,奧巴馬自己更不該對號入座。很可惜,做賊心虛、對號入座是一種通病。別說是奧巴馬,就連其他國家那些平日批評美國民主的人,也不愿觀眾看到這部教育民眾的電影。美國是言論自由的國家,即便奧巴馬真的不高興,也拿好萊塢沒有辦法。但奧巴馬在好萊塢的同黨很多,同黨雖然并不一定唯奧巴馬總統馬首是瞻,但他們敵視那些有損民主黨保住白宮的人。
好萊塢刻畫民主黨總統的電影能夠入木三分,一矢中的,如講克林頓的《原色》(Primary Colors)和影射奧巴馬的《三月十五日》。相反,講共和黨總統的電影就比較蒼白,如《尼克松》和《喬治·布什》。好萊塢與民主黨走得很近,兩處的人在很多問題上彼此同心,雙方都有哈姆雷特的特點,優點是悲天憐人,缺點是首鼠兩端,而共和黨人大多是志壯堅信馬列的英雄氣概,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思想,凡事一直向前走,不往兩邊看。
不過,我更愿意相信,《后裔》沒有得獎是因為陰差陽錯。比如,《鐵娘子》一片既沒有被提名為最佳影片,也沒有被提名為最佳編劇,但女主角卻得了最佳女主角獎。除了陰差陽錯之外,好萊塢還會裝神弄鬼,故弄玄虛。
《后裔》是《海角七號》與《非誠勿擾2》的結合,三部影片有異曲同工之處。與《海角七號》一樣,《后裔》講述的是普通人的故事;與《非誠勿擾2》一樣,《后裔》講述愛情和生與死的故事。當然,但就藝術而言,《后裔》和《海角七號》是經典,《非誠勿擾2》與其不可同日而語。
《后裔》的故事發生在夏威夷,這里風光旖旎,有妖嬈的異域風情,與熱帶風光的海南和臺南頗為相似:煙樹凄迷,涼風暮雨。煙雨朦朧比較適合表現愁緒。
《后裔》是一個憂傷的故事,傳染的是一種愁緒。愁緒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存在方式。“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這是一種人生態度。“志壯堅信馬列,豈疑星火燎原?”——這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北京滿城汽車,滿城污染,但開輛國產劣質外國牌子的汽車就有幸福感,駛過長安街時還有躍馬長安的感覺。《早春二月》中的蕭澗秋已經有了事業和愛情的雙豐收,尤其是愛情的雙豐收,嫉妒的男同事攻擊他“左手摟住小寡婦,右手要把芙蓉采”。但這位蕭先生還是覺得自己不幸福,放著溫柔水鄉不住,非要遠走上海鬧革命。
《后裔》是一個哀婉的故事,在影片分類中卻屬于喜劇。其實,在藝術家眼里,人生只有悲劇,戲劇只不過是悲劇的一種表現形式。如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所說:“我們常在生活中扮演可笑的角色。對此盡可能不必過于抱怨;演喜劇是一個光榮的職業。如果演得好,或許世人至少可以領略一種風格;如果演得不好,那也無妨,我們只不過是戲沒有演好,我們并不是壞人。”
《后裔》是普通人的故事,家庭瑣事,市井閑聞,但被編導、演員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只是有一處似乎比較牽強:男主人公對他垂死的悍妻一往情深,讓人很是不解。編導的解釋是,馬特不忘他與妻子在哈佛法學院初識的日子,所以前嫌盡釋。啊,“曾記當年攜手處”——這是多么美好的感覺,自由戀愛與父母之命或媒妁之言之間的差別或許就在于此。
《后裔》是個人的悲歡離合的故事,可惜雖有“道是天涼好個秋”的詠嘆,深度和廣度卻是不夠,少了震撼力。同樣是表現悲劇,北島在《回答》中是這樣說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回答》是對“文革”和死不改悔的“文革”派的憤怒控訴,比個人呻吟更具有震撼力。還有,《色·戒》中的王佳芝是一位有戲子情懷的女孩,后母和單相思是她個人的不幸,但因為“抗戰”,因為國破家亡,這位紅粉殺手就升華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批判的時候要上綱、上線,贊揚的時候也需要拔高。《后裔》為馬特律師安排了一個公而忘私的結局:為了保護環境,他頂住壓力,拒絕將家族的土地賣給開發商。但他還是有“公”報私仇之嫌,因為如果買賣成交的話,他妻子生前的姘頭便能從中分得一杯羹。
上一篇:話劇《莊先生》
下一篇:閃電交易的“孩兒們”——讀《高頻交易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