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荀子·堯問》原文鑒賞
堯問于舜曰:“我欲致天下①,為之奈何?”對曰:“執一無失②,行微無怠③,忠信無倦,而天下自來。執一如天地④,行微如日月⑤,忠信盛于內⑥,賁于外⑦,形于四海⑧,天下其在一隅邪⑨,夫有何足致也?”
魏武侯謀事而當⑩,群臣莫能逮(11),退朝而有喜色。吳起進曰(12):“亦嘗有以楚莊王之語聞于左右者乎(13)?”武侯曰:“楚莊王之語何如?”吳起對曰:“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問曰(14):‘王朝而有憂色,何也?’莊王曰:‘不谷謀事而當(15),群臣莫能逮,是以憂也。其在中蘬之言也(16),曰:“諸侯自為得師者王(17),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為謀而莫己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群臣莫吾逮,吾國幾于亡乎!是以憂也。’楚莊王以憂,而君以喜!”武侯逡巡再拜(18),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過也!”
伯禽歸將于魯(19),周公謂伯禽之傅曰(20):“汝將行,盍志而子美德乎(21)?”對曰:“其為人寬,好自用以慎(22)。此三者,其美德己。”周公曰:“嗚呼!以人惡為美德乎?君子好以道德(23),故其民歸道。彼其寬也,出無辨矣(24),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簍小也(25)。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知如士,不與士爭知。彼爭者,均者之氣也(26),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淺也。聞之曰:無越日不見士(27)。見士,問曰:‘無乃不察乎?’不聞(28),即物少至(29),少至則淺。彼淺者,賤人之道也,女又美之!吾語女:我,文王之為子(30),武王之為弟,成王之為叔父(31),吾于天下不賤矣。然而吾所執贊而見者十人,(32)還贄而相見者三十人(33),貌執之士者百有余人(34),欲言而請畢事者千有余人(35)。于是吾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與三十人中(36),乃在百人與千人之中。故上士吾薄為之貌(37),下士吾厚為之貌。人人皆以我為越逾好士,然故士至(38),士至而后見物,見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戒之哉!女以魯國驕人(39),幾矣(40)!夫仰祿士猶可驕也(41),正身之士不可驕也。彼正身之士,舍貴而為賤,舍富而為貧,舍佚而為勞,顏色黎黑而不失其所(42)。是以天下之紀不息,文章不廢也。”
語曰:繒丘之封人見楚相孫叔敖曰(43):“吾聞之也:處官久者士妒之,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今相國有此三者,而不得罪楚之士民,何也?”孫叔敖曰:“吾三相楚而心愈卑(44),每益祿而施愈博,位滋尊而禮愈恭,是以不得罪于楚之士民也。”
子貢問于孔子曰:(45)“賜為人下而未知也。”孔子曰:“為人下者乎,其猶土也。深抇之而得甘泉焉(46),樹之而五谷蕃焉,草木殖焉,禽獸育焉;生則立焉,死則入焉;多其功而不德(47)。為人下者其猶土也。”
昔虞不用宮之奇而晉并之(48),萊不用子馬而齊并之(49),紂刳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50)。不親賢用知,故身死國亡也。
為說者曰(51):“孫卿不及孔子(52)。”是不然。孫卿迫于亂世,鰌于嚴刑(53);上無賢主,下遇暴秦;禮義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絀(54),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諸侯大傾。當是時也,知者不得慮,能者不得治,賢者不得使。故君上蔽而無睹,賢人距而不受(55)。然則孫卿懷將圣之心(56),蒙佯狂之色,視天下以愚(57)。《詩》曰:(58)“既明且哲(59),以保其身。”此之謂也。是其所以名聲不白,徒與不眾(60)。光輝不博也。今之學者得孫卿之遺言余教,足以為天下法式表儀(61)。所存者神(62),所過者化(63)。觀其善行,孔子弗過,世不詳察,云非圣人,奈何!天下不治,孫卿不遇時也。德若堯禹,世少知之;方術不用,為人所疑;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為紀綱。嗚呼!賢哉!宜為帝王。天地不知,善桀紂,殺賢良;比干剖心,孔子拘匡(64),接輿避世(65),箕子佯狂(66),田常為亂(67),闔閭擅強(68);為惡得福,善者有殃。今為說者又不察其實,乃信其名;時世不同,譽何由生?不得為政,功安能成?志修德厚,孰謂不賢乎?
【注釋】 ①致:取得。 ②執一:專心 ③微:細微的事情。 ④天地:天地永恒存在。 ⑤日月:無所不照。 ⑥信:原作“誠”。 ⑦賁(fen,音奮):通“奮”,發揮。 ⑧形:表現。 ⑨隅:墻角。 L魏武侯:戰國時魏國的國君,魏文侯之子。 (11)逮:及。 (12)吳起:戰國時著名軍事家。 (13)楚莊王:春秋時楚國國君。(14)申公巫臣:楚國申邑大夫。 (15)不谷:國君謙稱自己。谷,善。(16)中蘬(hui,音毀):湯的左相。仲蘬之語即《尚書·仲蘬之誥》。 (17)“自為”二字似為衍文。 (18)逡(qun)巡:倒退。 (19)伯禽:周公之子。成王封伯禽為魯侯。 (20)傅:師傅。 (21)盍:何不。志,陳述。而,你。子,相當于“君”。 (22)自用:自行己意。以,而。 (23)以:遵循,行。 (24)出:與上句“寬”相對,寬指內心,出指行為,此指治國的行為。辨,治。 (25)窶(ju,音句)狹小。 (26)均者:勢均力敵的人。 (27)越日:超過一天。 (28)聞:問。 (29)物:事,指所知之事。 (30)為文王之子。 (31)成王:周武王之子,名誦。 (32)贄(zhi,音制):見面禮。 (33)還贄:被求見的人表示地位相等,不敢當,歸還見面禮。 (34)貌執:禮貌接待。 (35)請畢事:請他把話說完。此指地位卑賤的士人。 (36)亡:通“無”。 (37)薄為之貌:禮貌的程度稍差 (38)然故:這個原因。 (39)驕人:對人驕傲。 (40)幾:危。 ( 4 1 ) 仰祿:仰求俸祿。 (42)黎:通“黧”,黑中帶黃。 (43)繒:即鄫國。封人,掌疆界的官員。孫叔敖,春秋時楚國令尹(相當于宰相),蔿氏,名敖,字孫叔。 (44)愈:更加。 (45)子貢:孔的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 (46)抇(hu,音胡):掘。 (47)德:原作“息”。 (48)虞:春秋時國名,在今山西平陸縣東北六十里。宮之奇,虞大夫。 (49)萊,春秋時國名,姜姓。今山東黃縣有萊子城。子馬:不詳。 (50)刳(ku,音哭):剖,比干,紂的叔伯父(一說為庶兄),紂淫亂,比干犯顏強諫,紂怒而剖其心, (51)“為說者曰”以下是茍子的弟子之語。 (52)孫卿:即荀子 (53)鰌(qiu,音秋):迫。 (54)絀:(chu,音觸):通“黜”,黜退。 (55)距:被拒。 (56)將:大。 (57)視:通“示”。 (58)見《詩經·大雅》。(59)哲:智。 (60)徒與:門徒和同黨。 (61)式:榜樣表儀,準則,標準。 (62)神:治。 (63)過:經過,化,受影響。 (64)孔子拘匡:孔子由衛去陳,經過匡(衛地),被匡人拘留五天。 (65)接輿:春秋時楚國隱士,曾作《鳳兮歌》諷孔子,并拒絕與孔子交談。 (66)箕子:紂的叔父,官至太師。 (67)田常:一名田恒,即田成子,或陳成子,春秋時齊人,齊簡公四年,田常殺簡公,擁立平公,自任齊相,齊國之政盡歸田氏。(68)闔閭:春秋末吳公子,名光,使專諸刺殺吳王僚而自立為吳王。
【今譯】 堯向舜問道:“我想取得天下,這應該怎么做呢?”舜回答說:“專心一志而不違失,做細微的事情也不懈怠,忠信待人而不疲倦,這樣天下就自動來到。專心一志象天地永存一樣,做細微的事情象日月無所不照亮一樣,忠信在內心充實,在外體發揮,在普天下表現,天下就象放在房間的墻角一樣,這有什么值得去取得它呢。”
魏武侯謀畫政事得當,群臣們都不及他,他退朝后面有喜色。吳起前來對他說:“您也曾在左右之中聽說過楚莊王的話嗎?”武侯說:“楚莊王的話怎么樣呢?”吳起回答說:“楚莊王謀畫政事得當,群臣們都不及他,他退朝后面有憂色。申公巫臣前來問道:‘大王上朝面有憂色,這是為什么呢?’莊王說:‘寡人謀畫政事得當,群臣們都不能及我,因此而擔憂。在仲蘬的話里這樣說:“諸侯得到老師的就能成王業,得到朋友的就能成霸業,得到解決疑惑者就能存在;自己謀畫而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就會滅亡。”現在以寡人的不才,而群臣們沒有誰趕得上我,我們的國家快要滅亡了啊!所以擔憂啊。’楚莊王因為這個擔憂,而君王您因為這個而喜悅!”武侯倒退幾步拜了兩拜,說:“這是上天指使先生來救止寡人的過失啊!”
伯禽將要回魯國去,周公對伯禽的師傅說:“你將要走了,何不說說你的主公的美德呢?”回答說:“他的為人,寬宏大量,喜歡自行己意,而且行事謹慎。這三件,就是他的美德了。”周公說:“唉呀!你是把別人的過惡當作美德嗎?君子喜歡行道德,所以他的人民都歸于道。他內心寬宏大度,表現在實際上卻沒有致治的辦法,你還贊美他!他喜歡自行己意,就是局促、眼界不寬的原因,。君子的力氣象牛一樣,但不同牛較量力氣;奔跑象馬一樣,但不同馬較量奔跑;智慧象士一樣,但不同士較量智慧。那種較量,是勢均力敵者的意氣,你還贊美他!他行事謹慎,是他淺薄的表現。我聽說過:不要超過一天不見士。見到士,問道:‘我是不是不明察呢?’不問,事情就懂得少,懂得少就淺薄。淺薄,是賤人之道,你還贊美他!我告訴你:我,是文王的兒子,是武王的弟弟,是成王的叔叔,我在天下不算卑賤了。然而我拿著見面禮求見的有十個人,人家拿見面禮來求見需要把禮還給人家的有三十個人,用禮貌接待的有一百多人。愿意向我進言我就請他把話說完的有一千多人。在這里面我只得到三個士,靠他們來端正我的身心,靠他們來平定天下。我得到的這三個士,不在十個人和三十個人中間,而是在一百多人和一千多人中間。所以地位高的士我對他們略微表示禮貌,地位低的士我對他們隆重表示禮貌。人人都認為我破格地喜歡士,所以士都到我這來。士來到這里,事情就看得清楚;事情看得清楚,然后懂得事情的是非在什么地方。一定要警戒呀!你憑借魯國對人驕傲,那是很危險的!那些仰求俸祿的士,還可以對他們驕傲;身心端正的士,就不可以對他們驕傲。那身心端正的士,舍棄尊貴而寧愿卑賤,舍棄富有而寧愿貧困,舍棄安逸而寧愿勞苦,面色漆黑而不放棄原則。所以天下的紀綱從不絕息,禮樂法度從不廢止。”
有這樣的話說:繒丘管理疆界的官員見到楚國的宰相孫叔敖說:“我聽說過:當官時間長的人,士就嫉妒他;俸祿優厚的人,老百姓怨恨他;地位尊貴的人,國君就忿恨他。現在相國您有這三種情況,可是您沒有得罪楚國的士民,這是什么原因呢?”孫叔敖說:“我三次做楚國的宰相,而我的心氣更加低;每次增加俸祿,我的布施就更廣泛;地位越尊貴,我的禮節就越謙恭。所以我沒有得罪楚國的士民。”
子貢向孔子問道:“我對于為人謙下,還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孔子說:“為人謙下嘛,就如同土地一樣,深掘它就得到甘泉,種植它就五谷豐盛,草木繁殖,禽獸滋育。活著的就站立在它上面,死了的就埋入它中間。它有很多功勛但不圖報答。為人謙下就如同土地一樣。”
從前,虞國不用宮之奇,因而晉國兼并了它;萊國不用子馬,因而齊國兼并了它;紂挖了王子比干的心,因而武王擒獲了他。不親近賢人,任用智者,所以自己死了,國家滅亡。
有這種說法的人說:“茍卿不如孔子。”這不對,荀卿被亂世鉗制,被嚴刑逼迫;在上沒有賢明的君主,在下遭遇暴虐的秦國;禮義不能施行,教化不能完成;仁者被退黜約束,天下昏昏暗暗,行為純全反受譏刺,諸侯之間大肆傾軋。在這樣的時侯,智者不能謀慮,能者不能治理,賢者得不到任用。所以君上蒙蔽而看不見,賢人被拒而不接受。然而荀卿懷抱著大圣的心思,表面上裝出狂顛的神色,向天下顯示愚暗。《詩經》說:“既明又智,用來保全自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就是他名聲不顯著,門徒黨與不多,光輝不廣博的原因。現在的學者得到荀卿的遺言遺教,就足可以作天下的榜樣和標準。保存他遺言遺教的地方都得到治理,他到過的地方都受到他的影響。看他的善行,孔子也不能超過他,世人不詳察,說他不是圣人,有什么辦法!天下不平治,荀卿生不逢時啊。他的德行象堯和禹一樣,世間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方法道術不能通行,被人懷疑;他的智慮極其明白,遵循正道端正行止,足以作為綱紀。唉呀!賢明啊!應該做帝王。天地不明,以桀、紂為良,殺害賢良之人;比干被剖心,孔子被拘在匡;接輿避世隱居,箕子假裝顛狂;田常作亂,闔閭自己強大;做壞事反而得福,好人反而有禍殃。現在有這種說法的人又不詳察實情,而相信虛名;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稱譽從何產生?不能從事政治,他的功業怎么能成就?志意善美德行敦厚,誰說他不賢呢?
【集評】 明·何孟春:“通章俱是妙品。”
明·許國:“大抵難文字須教他無可逃避。此等難他都無辭了。”
明·霍韜:“此段是明目張膳,說甚舒暢,最有神采。”
明·顧鼎臣:“起伏操縱錯落可觀。”(以上見四條《二十九子品匯釋評·荀子》)
明·陶石蕢:“超然之才,絕倫之識,瀟灑出塵如驥足之逐遺風。”(見明·歸有光《諸子匯函·荀子》)
明·陳深《諸子品節·荀子》:“執贄還贄等語,王荊公已有辯,然亦不可不知,終是名言。”
民國·張之純《評注諸子菁華錄·荀子》:“明是面斥其不肖,而聞者不怒。此諫有五而所以莫善于諷。”
【總案】 這篇文章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五位名人立身處世之事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和行為準則,五個故事恰好構成一個整體,相互輝映,通篇皆妙。而第二部分是荀子的弟子對荀子的評價。認為荀子“宜為帝王”,但由于他際遇不佳,所以,“懷將圣之心,蒙佯狂之色,視(示)天下以愚”。總之,說荀子這位“孔子弗過”,“志修德厚”的賢者因為迫于時世不能實現政治抱負,這一評價是公允的,而認為他“宜為帝王”則只能看作是他的弟子們的主觀愿望。
這篇文章把兩個內容完全不同的部分合在一起,顯得極不協調。第一部分用對話的形式,顯得生動活潑,不似荀子其他文章那樣長篇大論,獨具特色。后一部分是譽美之詞,沒有荀子文章的深刻,但在句法上明顯受荀子的影響,多用排比句,駢散兼施。且多為韻語,使文章音節鏗鏘,易于上口。
上一篇:《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尚書》原文鑒賞
下一篇:《莊子·內篇·應帝王》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