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孟鄰 【本書體例】
王秋泉者,吾邑名醫也。有某富人病且死,延秋泉。秋泉適治某貴人疾,不果往。富人念不已,中夜綿惙,謂其子曰:“吾寧得一晤王先生,雖死不恨。”子乃復走仆秋泉所,頓首敦促。會所治貴人疾良已,又數日,貴人起,治具觴秋泉,奉金帛為壽。秋泉飲大醉,歸至舟中,語家人曰;“今可赴富人約矣”。而富人子所遣仆早踴躍解維,代搖櫓。
至其家,傳呼曰:“王先生至矣!”舉家驚喜出迎。秋泉方酣睡,家人起請夢中。主人已盛衣冠,鞠躬入舟肅客。秋泉謝暮夜,請得詰朝櫛沐登堂。主人固請曰:“老父忍死待先生,先生幸辱,何櫛沐為?”強之入,診脈已,與藥竟出。主人盛饌揖秋泉,秋泉但搖手謝,還舟解衣臥。
雞鳴酒醒,呼其家人罵曰:“惰奴誤乃公事,某富人延我,當夜赴之,何尚泊此?”家人曰:“公頃已診脈與藥,忘之耶?”秋泉大驚曰:“審與藥乎?吾直大醉,必殺之矣。”頓足促解維歸,謂不去必受辱。家人匆遽解維。
主人已遣仆伺秋泉,聞去,即入報。須臾門啟,望岸上燭籠數十,傳語止王先生。秋泉不知所為。俄而主人踉蹌至,入舟頓顙(sāng桑),淚下承睫,謝曰:“老父得先生刀圭,乃者熟寢,病若脫矣。先生存父存,先生去,父且大去,惟先生終哀憐之。”秋泉自疑曰:“世豈有是事哉?必紿(dài帶)我。然已無可奈何,強隨之登堂。門且掩,心猶怦怦然。坐定,主人申謝再三:“先生用藥何神驗乃爾!”秋泉乃漫應曰:“昨已得其概,請更得審視。”遂入視,索藥渣觀之,私自慰曰:“幸不誤”。更與數劑,起其疾,厚獲而歸。呼為醉先生云。
外史氏曰:“此事見《青鳥志》。醉夢之中,而用藥之神效如此,豈其中有鬼神耶?然亦可見醫術之不盡足憑,而生死之自有命也。一笑。”
(選自《螢窗異草》)
王秋泉,是我們家鄉的名醫。有一個富人病得快死了,請秋泉去,恰好秋泉正為某個貴人治病,不能前往應約。富人想念不已,夜里病情危殆,對他的兒子說:“我寧愿和王先生見一面,即使死了也不遺憾。”兒子于是又派仆人趕到秋泉的住所,磕頭催促他。此時正逢上秋泉所治貴人的病快好了,又過幾天,貴人起了床,設宴感謝秋泉,并奉贈金銀玉帛祝他長壽,秋泉喝得大醉。回到船上,對家人說:“現在可以趕赴富人的約請了。”富人兒子所派出的仆人,高興地跳躍著解開船上纜繩,并代秋泉家人搖櫓。
到了富人家,仆人們遠遠地就呼叫道:“王先生來了。”富人全家又驚又喜,出來迎接。秋泉正在酣睡,家里人把他從夢中喚醒。主人已經穿戴整齊,鞠著躬上了船迎客。秋泉以夜色太晚為由推辭,請到第二天早上洗梳干凈后再去。主人再三請求說:“老父親忍受死亡痛苦等候先生,先生大駕光臨,為什么一定要等明天梳洗后才肯去呢?”再三要求秋泉進了家,摸脈診斷之后,開了藥方就出來了。主人準備了美味飯食恭請秋泉入席,秋泉只是搖搖手,推辭了。回到船上,脫了衣服睡下。
第二天雞叫后秋泉酒醒了,喊來家人罵道:“懶惰的奴才,耽誤了你爺的大事,那個富人請我很長時間了,應當連夜趕去,怎么還停泊在這兒呢?”家人說:“先生剛才已給診了脈開了藥方,忘了嗎?”秋泉大為吃驚,說:“果真給了藥嗎?我一直醉著,肯定把人治死了”。于是跺著腳催促仆人快解纜繩回去,說要不離開一定會受到侮辱。家人急匆匆地去解纜繩。
主人已經派了仆人伺候秋泉,聽說秋泉要走,就回去報告。一會兒門開了,一眼望去,岸上有幾十盞燈籠,傳話說請王先生別走。秋泉不知道該怎么辦好。一會兒,主人踉踉蹌蹌地奔來,一上船就磕頭,熱淚盈眶,感謝說:“老父親得到先生治療,昨夜已經睡著了,疾病好象已經離去。先生若在,父親就在,先生去,父親就將死去,只有靠先生無論如何可憐可憐他了。”秋泉心中懷疑;世上哪里有這種事呢,一定是騙我。可是已經無可奈何,勉強跟隨著他進入屋中。門快要關上了,心里仍怦怦跳個不停。坐下后,主人再三表示感謝,說:“先生用藥多么神奇靈驗呀!”秋泉含糊地回答說:“昨天已經弄清了病的大概,請再仔細看一下。”于是進入內室,并要來藥渣看看,心里安慰自己說:“僥幸還沒有出錯。”又給了幾劑藥,治好了富人的病,獲得了很多錢物回來了。
后來大家都叫他“醉先生”。
外氏曰說:“這事見于《青鳥志》。在大醉夢酣之中,用藥卻如此靈驗有效,難道其中有鬼神相助嗎?即便這樣,也可以見到,醫術并不是完全可以依靠,人的生命自有其命運支配。此說僅僅博得一笑罷了。”
本篇小說沒有花費筆墨去寫王秋泉怎樣具體地診脈看病,也沒有寫一句贊語,卻寫盡了秋泉醫術的高超。在寫作技巧方面,有兩點高明之處。
其一是故事情節險中生險,卻又總能起死回生,顯得跌宕起伏。王秋泉在酩酊大醉中匆匆忙忙地趕赴富人約請,為人診病,不免使讀者為之捏一把汗。醉中出診,是為一險。寫到這里,大致能夠表現秋泉的醫術了。然而,情節陡然轉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秋泉醒來后,居然對醉中診病的事一點不知,不禁使人愕然!秋泉行醫日久,對于醉中開藥所可能導致的情況,當然是清楚的:一旦有誤,病人生命就將不保,而自己也就難免受辱。于是急不可耐,連連“頓足”,敦促開船。豈料情節直轉之下,富人的兒子與眾家仆趕到,“傳信止王先生”,秋泉欲逃無路!寫到此處,讀者一定以為秋泉必然因誤診而受辱,情節已到絕境,無可挽回。誰知主人卻說病人“病若脫矣”,而且感激涕零。情節到此似乎又是一線轉機,然而又使人疑心重重:主人是否是為加害秋泉設下的緩兵之計呢?因此,這線轉機并不讓人放心,反而更替秋泉揪心。秋泉進屋之后,心中惴惴不安。直到“索藥渣觀之”,“幸不誤”,情節才真正走出死境,豁然開朗。整個故事險象環生,勾人心魄。同時,王秋泉醉中醫診,居然使病人起死回生的高超醫術也就完全表現出來了,而且給人的印象很深。
其二,小說采用側面烘托的筆法,來表明秋泉醫名、醫術之高。小說一開始就告訴讀者,富貴人家紛紛延秋泉治病,致使秋泉顧此失彼。甚至于某富人病得快死時,居然表示,若“一晤王先生,雖死不恨”。渴慕的程度可想而知。一旦請到,又象得到救星一樣,不僅家仆們“早踴躍解維,代搖櫓”,而且舉家出迎,“盛衣冠,鞠躬入舟肅客”。由此可見對秋泉優禮有加的態度。而秋泉為人治病,也往往得到“厚獲”,不僅為他“奉金帛為壽”,而且每次都被盛宴招待。秋泉所以有這樣的地位與名望,并受到人們的普遍敬重,當然全在于他的高超醫術。
上一篇:王甲
下一篇:王積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