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書
清代曲藝曲種。指清八旗子弟所創作、演唱的鼓書。始于清乾隆年間,至清光緒年間逐漸衰落。因是起源于“子弟”故其演唱范圍和流行地區均有一定的局限性,除北京和沈陽盛行外,其它地方很少有演唱子弟書的。因是“子弟”的創作,所以一般都具有較高的文學性,作為八旗子弟的業余消遣技藝,書詞較之普通大鼓書在音節上、韻腳上、詞藻上都要講究,頗有成就的作品不少,不但可以演唱,還可閱讀。1935年鄭振鐸將子弟書《東調選》(羅松窗作)、《西調選》(韓小窗作),和外國作家的著作一同刊入他所編的《世界文庫》中,將羅松窗和韓小窗與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高爾基等人相提并論。
子弟書大多取材于明清兩代的傳奇、通俗小說和戲曲,尤以從當時在北京最盛行的京劇題材來編制的為最多,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紅樓夢》、《西游記》、《長生殿》等。子弟書的作者們,選取其中既生動又吸引人的情節進行了再創造。此外還有一些取材于當時的社會生活及風土人情的作品,因為作者中不乏窮愁潦倒的文人,所以頗有些憤世之作,但是從作品中也流露出悲觀厭世的情緒。
子弟書的唱詞基本為七字句,篇幅長短不等,有僅數十句的短篇,如《風雨歸舟》、《秋聲賦》,也有分回目的長篇,最長的有達32回的名作《金彩樓》。早期子弟書重文學創作,因而演唱曲調比較簡單。它以北京的東西兩城為界,漸漸形成兩大流派,被稱為“東城調”“(又稱“東韻”)、“西城調”(又稱“西韻”或“石韻”)。東韻豪放、粗獷,善唱金戈鐵馬、慷慨激昂的英雄故事。如《白帝城》、《寧武關》等等;西韻曲調近似昆曲,善唱兒女情長、傷春悲秋的故事,如《露淚緣》、《西廂記》等。
在子弟書長期發展過程中也有一些民間藝人加入了演唱的行列,且取得一定成就,“聲價極昂”,對子弟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清末,子弟書已漸衰落,原因有二:一、它的有些唱法如〔南城調〕、〔西韻〕被單弦牌子曲吸收;二、有些一韻縈行良久,聲調緩而低的唱法終因和者愈來愈寡而失傳。但它的文學作品,大多數被北方的各類大鼓及單弦牌子曲改編為比較通俗的唱本來演唱,如京韻大鼓、梅花大鼓所唱的《白帝城》、《長坂坡》、《黛玉悲秋》等便是,流傳至今仍是眾口皆碑的佳作。今天,子弟書雖已無人會唱了,但它留下的大量的詞佳句妙的文學腳本卻是值得作為長篇敘事詩來誦讀的。而且它己成為近代研究中國俗文學的中外學者們重點研究的對象。
上一篇:洛神賦圖
下一篇:“此地正好,開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