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柏拉圖
柏拉圖(Plato,前427—前347),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美學家,出生于雅典貴族之家,力圖恢復貴族奴隸主政權,多方參與向奴隸主民主派的斗爭。二十歲時拜年逾六旬的蘇格拉底為師。八年后,蘇格拉底被民主派處以死刑,加深了柏拉圖對民主派的仇恨,遂離開雅典游歷埃及、意大利。四十歲返回雅典,建立著名的柏拉圖學園聚徒講學、著書達四十一年。
柏拉圖的著作多采用對話體,共留有四十三篇。涉及內容廣泛,主要的是政治、倫理教育以及當時爭辯劇烈的一般哲學問題。美學問題作為以上問題的一部分附帶出現于著作之中。 其中 《大希庇阿斯》、 《會飲》論美, 《伊安》、《斐德若》論靈感、摹仿, 《高吉阿斯》論創作、修辭, 最著名的《理想國》以及晚年寫的《法律篇》論及政治關系與文藝問題。在政治上主張“哲王之治”,致力于推翻奴隸主民主派,建立奴隸主貴族獨裁統治的“理想國”;哲學上堅持客觀唯心主義,其理論基石為“理念論”,構成柏拉圖美學觀的哲學基礎。他認為,在現實世界之外,有一個客觀存在的永恒不變的理念世界,理念是獨立于現實世界之外的實體,是唯一真實的,是現實世界中感性事物的模式, 是真理。現實世界則變化無常,只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 不真實。其美學觀具有客觀唯心主義性質,主張美是理念,而不是個別美的事物。美是永恒的、絕對的、神圣的,大千世界萬物之美均以美的理念為源泉,是分享理念世界中美本身的結果。他顛倒美的概念和美的事物之間的關系。把美的觀念看作脫離個別美的事物的單個存在物,并神化為絕對永恒不變的東西,思想方法上帶有形而上學特點。
他對古代希臘早期思想家們留下的以下美學問題,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一、他認為文藝是仿摹,文藝在三個世界中的地位是: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現實世界是第二性的,后者是對前者的不完全的摹仿,藝術世界又是對現實世界的不完全的摹仿。因此藝術只是“摹本的摹本”, “影子的影子”, “和真理隔著兩層”,更不真實,從而否定了藝術的真實性和創造性。
他聯系理念論,在檢查古希臘文藝后得出兩點結論: (一)文藝不真實,不能給人以真理。 (二)文藝傷風敗俗,惑亂人心,摹仿詩人的作品往往在人心中種下惡因,逢迎人心中的無理性部分,培養人性中的低劣部分,激動人的情感、滿足人的感傷癖、哀憐癖,使人失去理智控制,不能達到正義。二、柏拉圖是西方第一個明確肯定文藝的政治教育作用,并以政治標準評價文藝的人。他認為應該排斥那些丑化神靈、放縱情欲的戲劇和史詩,只允許歌頌神和英雄的頌詩存在。文藝必須服從哲人和理智的需要,為貴族奴隸主專政服務,為培養理想國的保衛者服務。三、認為靈感是文藝創作的源泉。他在《伊安》、 《斐德諾》等篇中指出,靈感來自神靈的憑附,以迷狂為基礎,是詩人創作時呈現出的神態昏迷、精神恍惚、類似瘋狂的失常狀態。它好似磁石一般, 具有感染力,當詩人陷入迷狂時,詩神將靈感傳達給詩人,便能作出好詩。摹仿詩人所作出的詩則是不足取的。在柏拉圖看來,創作不憑理智,而憑天賦;不憑技藝,而靠神助;不要神志清醒,而要如醉如狂。其靈感說宣揚反理性主義文藝思想,完全否定了創作的源泉是社會生活,否定了創作中的理性活動。
柏拉圖的美學思想體系帶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反動性,直接促成了中世紀的教會神學文藝,導致以普洛丁為代表的新柏拉圖主義。其靈感說則為產生頹廢主義埋下種子,成為后世天才論和唯心主義創作理論的基礎。但在一些具體見解中尚包含某些合理的內核,如他見出美與真、善之間的聯系;認為藝術創作是一種創造性勞動,需要高度的激情,想象力,一定的技巧;強調藝術作品的社會功能,詩人應該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等,從而使柏拉圖對西方美學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復雜的影響。他成為唯心主義美學思想的一面旗幟。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在批判其美學思想中建立起現實主義美學體系,與其并稱西方美學思想的兩大源頭。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本能沖動說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柏格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