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以意逆志
是孟子提出的理解作品的方法。語出于《孟子·萬章上》: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他認為,分析和評論作品時,不能拘泥于作品中的個別文辭,不能從文辭的表面意義去機械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對“以意逆志”中的“意”理解有分歧。一種意見認為,“意”是說詩者自己的“意”,如趙岐《孟子注疏》中說,以意逆志是“以已之意逆詩人之志”;朱熹說“當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現(xiàn)代學者朱自清也認為,以意逆志是“以己意己志推作者之志”。依這種理解,所謂“以意逆志”即是讀者根據(jù)自己對作品的主觀感受,通過想象、體驗和理解等心理活動,去把握詩人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另一種意見則認為, “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也就是從詩人的思想去論詩”。“意”在這里指的是作者的“意”。清代人吳祺和王國維等持這種看法。今天人們多持這種觀點。由于孟子本人對“以意逆志”并未做出詳細的說明,從《孟子》原話來看,對“意”的含義的兩種理解都能講得通。可以認為,這兩種不同的理解是從不同的方面發(fā)揮和深化了孟子的命題: 第一種理解強調了欣賞者的能動性,即認為作品欣賞不能離開欣賞者的主觀方面的想象、體驗、理解活動,不能不受欣賞者自己的“意”的制約;另一種理解則強調了作品內容的客觀規(guī)定性,以為欣賞作品應該以作品本身的客觀內容為依據(jù)。孟子的“以意逆志”是一個帶有某種模糊性和歧義性的命題,然而它啟發(fā)了人們從不同的方面對作品欣賞問題的思考,對我國古代文學批評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以形寫神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以文害辭,以辭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