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9】看世界
(傅瑩著,中信出版社,24.7萬字,2018年6月第1版,86元)
△這本書收錄40篇文稿,分為九個篇章,包括秩序、格局、中美關系、中俄關系以及亞洲問題等。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減少了歐洲民族國家之間的“無政府狀態”,催生出支撐現代國際關系的法律和機制框架。然而,它從構建之初就是一個西方秩序,而不是作為普世原則來考慮的。對許多被殖民的國家來說,這個秩序更多像是一個排他性的政治、軍事小圈子,這也就成為其后來的內在弱點。
○基辛格《世界秩序》。
○在共同的屋頂下,“全球秩序”應具備的機制能力:一是保障世界和平,二是保障全球可持續發展,三是保障用合作方式解決爭議問題。
○所謂“美國領導下的世界秩序”有三個支柱:一是美式價值觀,也被視作“西方價值觀”;二是美國的軍事同盟體系,構成美國在世界上發揮“領導”作用的安全基石;三是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機構。
○“主要是不喜歡美國人頤指氣使、居高臨下地教訓人”。
○南海浩瀚遼闊,任何國家都難以實現完全排他性的控制,任何一方試圖打造絕對排他性勢力范圍,結果只會導致地緣對抗甚至兵戎相見,可行之道恐怕還是力量、利益和規則的共存共融。
○超越“修昔底德陷阱”思維。大約2400年前,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寫出巨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描述了雅典人的崛起及其在斯巴達人心中引發的恐慌是如何使得戰爭在新興國家和守成國家之間無法避免。
○南海問題。未來形勢如何發展取決于各方的認識和選擇,如果選擇合作,可能是多贏;如果選擇對抗,則可能是僵局甚至沖突,任何一方都難以從中完全獲益。
○荒唐的錯誤信息被不斷重復以至于讓人篤信不疑,這導致對中國的矛盾心態:一方面強烈希望中國能夠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另一方面又對中國充滿擔心和不安;一方面對中國的成就欽佩不已,另一方面又認為中國有諸多“不正確”。
○中國需要包容國際社會一些共性的、成功的觀念和準則,也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義利觀念和現代國家關系原則。
上一篇:生活需要節奏感
下一篇:看得見的正義(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