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本能沖動說
一種關于藝術起源的唯心主義說法,由十九世紀后期歐洲一些資產階級心理學派的學者們提出并加以闡發。
此說認為:人類自孩童的時候起,就具有了表現自己感情的本能,高興了要笑,痛苦了要哭……這種本能進而從聲音、語言、形體上表現出來,就成為音樂、文學、舞蹈等等。藝術的起源就是為了表現作者自己的心理變化,描寫自己的心境,發現作者的“自我”。
奧地利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更系統地提出一種理論,即把文藝的起源歸根于“潛意識”的本能和欲望的變相表現。在弗洛伊德看來,藝術創作,正如其他任何種類的人類活動一樣,其基礎是人的本能欲望,首先是性的欲望。這些欲望由于種種不同的原因(例如,由于社會上的種種限制)得不到滿足,從意識領域里被排擠到所謂潛意識的領域里來。后來,這些欲望以改造過的形式實現于人類的各種不同形式的活動中,當然,這其中包括審美活動即藝術活動。而藝術作品之所以給人們帶來滿足并不是因為它們從審美上再現了現實并具有社會意義,而是因為它們以偽裝的形式使我們充分享受到欲望本身的快樂、而這些欲望是在藝術的作用之下,人們從自己的潛意識中吸取來的。因此,藝術家的創作也好,作品的意義也好,都決定于藝術家所固有的欲望,而不取決于其它。按這種觀點來看,索福克勒斯的悲劇《俄底浦斯王》和列奧納多·達·芬奇的繪畫《蒙娜·麗莎》,以及其它一些作品的內容,都無非是戀母仇父或戀父仇母等被壓抑的潛在性意識在藝術活動中的移用。 “本能沖動”說在現代資產階級美學、藝術學以及創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流行,成為現代派藝術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它的反理性傾向是十分明顯的。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本居宣長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柏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