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審美分類創造·主觀主義攝影
主觀主義攝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西方出現的一種流派。它也稱主觀式攝影。主觀主義者聲稱:主觀攝影就是人格化、個性化的攝影。宣布主觀攝影不僅僅是一種試驗性圖案藝術,而且是一種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創造性藝術。他們認為: “主觀主義攝影就是可以任意使用技術手段去創造照片”。
主觀主義攝影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屬于可辨認型,一種屬于不可辨認型。不可辨認型的圖片,看起來與抽象攝影照片有些相似,但他們各自出發點不一樣。抽象主義攝影,在任何條件下,總歸還是對某一客觀事物的抽象,只是從主觀意圖中尋找出不被人們注意的形式,加以表現。而主觀主義攝影中的不可辨型照片,純粹是憑作者的主觀意愿出發“斷定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客觀事物所遵循的規律”。如主觀派攝影家本莊光郎創作的《音樂棒通過的空間》,圖片上只有一些白線不規則地排列在全黑的照片上,就是說作者主觀認為音樂棒通過的空間應是這樣的,就可以這樣拍攝表現。相反,另一個作者如認為不是這樣,那未他完全可以從他所認定的本質、規律中來加以表現。至于可辨認型,它的辨認從外形來看,似乎是對客觀進行寫實,但實際上,表現在圖片上的客觀事物,純粹是主觀主義攝影家們的主觀的“載體”,它產生在主觀中然后用來表現主觀的。例如有一幅《浩劫之后的2958年》照片,照片上兩個青面獠牙的人類后裔及經過核戰爭的巴黎圣母院,照片上所有的這些,都是作者主觀想象中的產物,它那最終要毀滅的事物“本質”不過是作者“利用照片主觀地去斷定的。”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主從構成
下一篇:文藝美學研究·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