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秦第一
【題解】
《初見秦》,顧名思義是作者第一次進見秦王的一篇奏章,文章要秦王憑借有利形勢成就王霸大業,運用戰爭手段統一天下。本篇雖為《韓非子》的首篇,但關于其作者卻眾說紛紜。這篇文章又被編在《戰國策·秦策一》之中,據說是張儀說秦王,所以認為是張儀所著,還有人認為是范雎所著或蔡澤所著,更有人認為是呂不韋所著,但都缺乏足夠的證據,姑且不論。
【原文】
臣聞:“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1],言而不當亦當死。雖然,臣愿悉言所聞,唯大王[2]裁其罪。
【注釋】
[1]死:喪失生命,與“生”、“活”相對:死亡。[2]大王:這里用指為秦昭王(前324-前251)。
【譯文】
我聽說:“不知道的開口就說,是沒有智慧;知道了而不說,就是不忠。”做臣子的,不忠誠于大王應該去死,說的不得當也應該去死。雖然這樣,我還是愿意說出自己的全部見聞,請大王裁斷。
【原文】
臣聞:天下陰燕陽魏,連荊固齊,收韓而成從,將西面以與秦強為難[1]。臣竊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謂乎!臣聞之曰:“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今天下之府庫不盈,囷倉空虛,悉其士民,張軍數十百萬,其頓首戴羽為將軍斷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2]。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卻走不能死也[3]。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有功無功相事也[4]。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嘗見寇耳,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爐炭,斷死于前者皆是也[5]。夫斷死與斷生者不同,而民為之者,是貴奮死也[6]。夫一人奮死可以對十,十可以對百,百可以對千,千可以對萬,萬可以克天下矣。今秦地折長補短,方數千里,名師數十百萬。秦之號令賞罰,地形有利,天下莫若也。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故秦戰未嘗不克,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開地數千里,此其大功也。然而兵甲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囷倉虛,四鄰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7]。此無異故,其謀臣皆不盡其忠也。
【注釋】
[1]陰:這里泛指北面之意。燕:(yān)周代諸侯國名。陽:這里泛指南面之意。魏:諸侯國名。戰國七雄之一。荊:(jīnɡ)諸侯國名。齊:周代諸侯國名,其疆土相當于今山東省大部分地區。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五霸之一。韓:周朝時的一個諸侯國,在今陜西省韓城縣。為戰國七雄之一。從:(zònɡ)古通“縱”,這里用為合縱之意。與:這里用為朋黨、同類之意。秦: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五霸之一。[2]囷:(qūn)圓形的谷倉。張:張設、部署、設置。[3]锧:(zhì)這里用為斧之意。[4]相:(xiānɡ)看的意思。[5]裼:古代加在裘上面的無袖衣。徒裼:露出上身,為赤膊上陣之意。[6]貴:崇尚、重視。[7]頓:(dùn)即是不鋒利之意。病:憂慮、擔心。索:離散之意。
【譯文】
我聽說:天下北燕南魏,連接楚國和齊國,聯合韓國而成合縱之勢,打算向西來同強秦作對。我私下嘲笑他們。世上有三種滅亡途徑,六國都占有了,大概就是說的合縱攻秦這種情況吧。我聽說:“以混亂的國家去攻擊穩定的國家必亡,以邪惡的國家去攻擊正義的國家必亡,以倒行逆施去攻擊順應人心的國家必亡。”如今六國的財庫不滿,糧倉空虛,征發全國百姓,擴軍數十百萬,其中領命戴羽作為將軍并發誓在前線決死戰斗的不到千人,都說不怕死。利刃當前,刑具在后,還是退卻逃跑不能拼死。不是這些士兵不能死戰,而是六國君主不能使他們死戰的緣故。說要賞的卻不發放,說要罰的卻不執行,賞罰失信,所以士兵不愿死戰。如今秦國公布法令而實行賞罰,有功無功分別對待。百姓自從脫離父母懷抱,生平還不曾見過敵人,但一聽說打仗,跺腳赤膊,迎著利刃,踏著炭火,上前拼死的比比皆是。拼死和貪生不同,而百姓之所以愿意死戰,這是因為他們崇尚舍生忘死的精神。假如一個人奮勇死戰就可以抵抗十人,十個人就可以抵抗百人,百人就可以抵抗千人,千人就可以抵抗萬人,一萬人奮勇死戰就可以征服天下了。如今秦國土地截長補短,方圓有幾千里,有名的部隊有數十百萬。秦國的法令賞罰分明,加上地形有利,天下各國都不如。憑這些取得天下,天下各國還不夠秦國占有。所以秦國作戰從沒有不攻克的,攻擊敵國從沒有不取得的,阻擋其鋒從沒有不失敗的,開辟土地數千里,這是秦國的豐功偉績。然而現在兵甲不鋒利了,士民百姓擔憂了,府庫積蓄離散空了,田野耕地荒蕪了,谷倉也空虛了,四面相鄰的諸侯國不順從了,稱王稱霸的功名也不能成就。這沒有別的原因,是你手下的謀臣不能竭盡忠誠啊!
【原文】
臣敢言之:往者齊南破荊,東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韓、魏,土地廣而兵強,戰克攻取,詔令天下[1]。齊之清濟濁河,足以為限,長城巨防,足以為塞。齊,五戰之國也,一戰不克而無齊。由此觀之,夫戰者,萬乘之存亡也。臣且聞之曰:“削株無遺根,無與禍臨,禍乃不存。”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荊王君臣亡走,東服于陳[2]。當此時也,隨荊以兵,則荊可舉;荊可舉,則民足貪[3]也,地足利也,東以弱齊、燕,中以凌三晉[3]。然則一舉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以荊人為和。令荊人得收亡國,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令,率天下西面以秦為難。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軍華下,大王以詔破之,兵至梁郭下[4]。圍梁數旬,則梁可拔;拔梁,則魏可舉;舉魏,則荊、趙之意絕;荊、趙之意絕,則趙危;趙危,而荊狐疑;東以弱齊、燕,中以凌三晉[5]。然則是一舉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與魏氏為和。令魏氏反收亡國,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令。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國之兵而欲成兩國之功,是故兵終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內,霸王之名不成[6]。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注釋】
[1]宋:(sònɡ)周代諸侯國名。[2]郢:(yǐnɡ)古代楚國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縣附近。陳:周代的一個諸侯國,故都在今淮陽縣。[3]貪:貪財。引申為占有、利用。凌:假借為“夌”。這里用為侵犯之意。三晉:春秋時期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所以后人稱此為三晉。[4]比:相合、和同的意思。周:周密、周到。華下:華陽為戰國時期韓國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密縣東北。華下,即華陽城下。[5]梁:周時諸侯國名。戰國七雄之一,即魏。魏惠王于公元前362年遷都大梁,故稱梁。趙:周代諸侯國之一,戰國七雄之一。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帶。狐疑: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聽且渡。后用以稱遇事猶豫不決。[6]穰(rǎnɡ)侯:人名。即魏冉,原為楚國人,秦昭襄王母宣太后的異父弟,昭襄王時四次任相,因受封于穰地(位于今河南省鄧縣),所以稱為穰侯。
【譯文】
我斗膽進言:過去齊國南面打敗楚軍,東面攻破宋國,西面迫使秦國順服,北面擊敗燕國,居中役使韓、魏兩國,領土廣闊而兵力強大,戰則勝,攻則取,號令天下。齊那清澈的濟水和混濁的黃河,足夠用來當作防線;齊國的長城這樣的巨大防御工程,足以用來作為要塞。齊國,是五戰都取勝的國家,但由于一次戰斗失敗便沒有了齊國。這樣看來,所謂的戰爭,關系著萬乘之國的存亡。而且我還聽說,“砍樹不留根,就不會與災禍為鄰,災禍就不會發生。”秦國與楚國發生戰爭,大破楚國,襲擊了郢都,奪取了洞庭、五湖、江南一帶,楚國君主、臣子都亡命逃跑,歸附于陳國。就在這個時候,如果隨著逃亡的楚國兵追下去,那么楚國就可以到手;楚國可以到手,那么楚國的民眾就會服從,它的土地就可以充分利用,再向東削弱齊國、燕國,在中部可以侵犯三晉。這就是一舉而霸王之名就成功了,四鄰諸侯就可以來朝賀了,但是那些謀臣們不這樣作為,引軍退后,恢復與楚國的和談。使得楚國人得以收復已經滅亡的國家,聚攏已經四散的民眾,樹立社稷壇,設置宗廟,率領天下的人向西與秦國為敵。這就失去了稱霸天下的一次機會。天下人又進軍華陽城下,大王下令把他們打敗,秦兵直進到大梁外城下。包圍大梁數十天,就可攻克大梁;攻克大梁,就可占領魏國;占領魏國,楚、趙聯合的意圖就無法實現了;楚、趙聯合意圖無法實現,趙國就危險了;趙國危險,楚國就會猶豫不決。大王向東面可進而削弱齊、燕,在中原可進而侵凌韓、趙、魏。果能如此,那就是一舉而可成就霸王之名,可使四鄰諸侯都來朝拜。然而謀臣不這樣做,卻率領軍隊撤退,重新與魏人講和,使魏國反收淪陷國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壇,設置宗廟,讓他們統帥東方各國向西來和秦國作對。這的確是秦國第二次失去稱霸天下的機會了。先前穰侯治理秦國時,用一國的兵力而想建立兩國的功業,因此士兵終生在野外艱苦作戰,百姓在國內疲憊不堪,未能成就霸王之名。這的確是秦國第三次失去稱霸天下的機會了。
【原文】
趙氏,中央之國也,雜民所居也,其民輕而難用也,號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盡其民力。彼固亡國之形也,而不憂民萌,悉其士民軍于長平之下,以爭韓上黨[1]。大王詔以破之,拔武安[2]。當是時也,趙氏上下不相親也,貴賤不相信也。然則邯鄲不守[3]。拔邯鄲,莞山東河間,引軍而去,西攻脩武,逾羊腸,降代、上黨[4]。代四十六縣,上黨七十縣,不用一領甲,不苦一士民,此皆秦有也。以代、上黨不戰而畢為秦矣,東陽、河外不戰而畢反為齊矣,中山、呼沲以北不戰而畢為燕矣[5]。然則是趙舉,趙舉則韓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挾荊,東以弱齊、燕,決白馬之口以沃魏氏,是一舉而三晉亡、從者敗也[6]。大王垂拱以須之,天下編隨而服矣,霸王之名可成[7]。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與趙氏為和。夫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強,棄霸王之業,地曾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國,是謀臣之拙也。且夫趙當亡而不亡,秦當霸而不霸,天下固以量[8]秦之謀臣一矣。乃復悉士卒以攻邯鄲,不能拔也,棄甲兵弩,戰竦而卻,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9]。軍乃引而復,并于孚下,大王又并軍而至,與戰不能克之也,又不能反,軍罷而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10]。內量者吾謀臣,外者極吾兵力。由是觀之,臣以為天下之從,幾不難矣。內者,吾甲兵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囷倉虛;外者,天下皆比意甚固。愿大王有以慮之也。
【注釋】
[1]萌:(ménɡ)古通“氓”。民眾。長平:地名。趙國的一個城邑。上黨:地名。韓國的一個城邑。[2]武安:地名。趙國的一個城邑。[3]邯鄲:地名。趙國的一個城邑。[4]莞:(ɡuǎn)古通“管”。這里用為控制之意。河間:戰國時趙國屬地,地處黃河與永定河之間,今屬河北省。脩武:地名。趙國的一個城邑。羊腸: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壺關東南。代:地名。趙國的一個城邑。[5]東陽:地名。趙國的一個城邑。位于今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以東。河外:滹沱河以東地區。中山:地名。春秋時期諸侯國名。公元前296年被趙國所滅。呼沲:地名。即滹沱河沿岸地區。[6]蠹:(dù)此引申為以喻侵蝕或消耗國家之意。白馬:地名。古代黃河渡口,位于今河南省滑縣東北。沃:這里用為灌水之意。[7]須:等待之意。[8]量:審度。引申為評價。[9]戰:恐懼害怕的意思。竦:通“悚”。恐懼之意。卻:后退。[10]孚:同“郛”。郭也。郭,城之外墻也。
【譯文】
趙國,是地處中央的國家,是各方民眾雜居的地方,它的民眾輕狂而難以使用,國家的法令沒有得到貫徹,賞罰不講信用,地形不便于防守,下面的百姓不能盡其力量。它本來就有了亡國的形勢,而又不擔憂民眾的不滿情緒,卻動員所有士民組成軍隊駐扎于長平城下,想要爭奪韓國的上黨郡。大王下令把他們打敗,攻克了武安城。在那個時候,趙國君臣之間相互不親近,貴賤之間相互不信任。這樣邯鄲就會守不住。秦軍攻占邯鄲,控制山東河間一帶,引軍而去,西攻脩武,越過要塞羊腸,征服代郡、上黨。代郡四十六縣,上黨七十縣,不用一兵一甲,不勞一個百姓,這些都歸秦所占有了。代郡、上黨免于戰爭而全歸秦所有,東陽、河外免于戰斗而全歸齊所有,中山、呼沲以北地區免于戰斗而全歸燕所有。這樣一來趙國就被占領了;趙國被占領,韓國就滅亡了;韓國滅亡,楚、魏就無法獨自存在;楚、魏無法獨自存在,便可以一舉而摧毀了韓國、破壞了魏國、挾制了楚國,向東挺進削弱齊、燕,打開白馬渡口,來淹沒魏國,這樣便一舉而消滅韓、趙、魏三國,南北合縱的聯盟就失敗了。大王只要垂衣拱手來等待,天下諸侯一個個都跟著拱手稱臣了,霸王之名也就可以成就了。然而謀臣沒有這樣做,卻率領軍隊撤離,又與趙人和談。憑大王的明智,秦國的兵力精銳強大,放棄霸王大業,竟然沒得到土地,還被將要滅亡的趙國欺詐,這是謀臣的笨拙。再說趙國應該滅亡而不滅亡,秦國應該稱霸而不稱霸,天下一定憑此評價秦國的謀臣,這是一。竟然接著調集全國的兵力去進攻邯鄲,不但沒能攻下,還丟棄盔甲兵器,戰栗地后退,天下一定憑此評價秦國的武力,這是二。秦軍退而再來,匯集在邯鄲城下,大王還派來了援軍,參與戰斗而無法戰勝敵人,又不能收兵,軍隊精疲力竭才收兵撤回,天下一定憑此評價秦國的實力,這是三。對內人家看透了秦國的謀臣,對外人家消耗了秦國的實力。由此看來,我以為天下各國合縱抗秦,并不是什么難事。在國內,我們兵甲鈍,士民百姓擔憂,積蓄離散空虛,田野耕地荒蕪,谷倉空蕩;在國外,天下各國團結的意志都很堅固。希望大王對這些情況能有所考慮。
【原文】
且臣聞之曰:“戰戰栗栗,日慎一日,茍慎其道,天下可有[1]。”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紂為天子,將率天下甲兵百萬,左飲于淇溪,右飲于洹谿,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與周武王為難[2]。武王將素甲三千,戰一日,而破紂之國,禽其身,據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傷[3]。知伯率三國之眾以攻趙襄主于晉陽,決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鉆龜占兆,以視利害,何國可降[4]。及使其臣張孟談。于是乃潛行而出,反知伯之約,得兩國之眾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復襄主之初。今秦地折長補短,方數千里,名師數十百萬。秦國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輿天下,可兼而有也。臣昧死愿望見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從,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鄰諸侯之道。大王誠聽其說,一舉而天下之從不破,趙不舉,韓不亡,荊、魏不臣,齊、燕不親,霸王之名不成,四鄰諸侯不朝,大王斬臣以徇國,以為王謀不忠者也[5]。
【注釋】
[1]栗:恐懼。[2]紂:殷商王朝的最后一個國君,名帝辛。淇溪:今河南省東北部之淇水,流入衛河。左:東邊。飲:飲馬。洹溪:今河南省北部之安陽河,衛河支流之一。右:西邊。周武王:周文王之子,周國的開國君主。[3]素甲:這里用指為“本色的布帛”之意。周武王當時在服喪,故作白甲。禽:這里用為“戰勝、克服”之意。[4]知伯:人名。“知”古通“智”,智伯,荀氏,名瑤,私謚智襄子,所以史稱“智氏”、“智伯”,是智文子荀躒的孫子,春秋末期晉國六卿之一,勢力最大。趙襄主:即趙襄子,名無恤,春秋末期晉國大夫。晉陽:地名。周代諸侯國名。[5]從:(zònɡ)古通“縱”。這里用為合縱之意。
【譯文】
而且,臣下我聽說過這樣的話:“戰戰兢兢,一天比一天謹慎,如果慎重對待所走的道路,天下就可以占有。”怎么樣知道這個道理呢?從前商紂王為天子,率領天下士兵百萬,東邊在淇溪喝水,西邊在洹溪喝水,使得淇溪水干,洹溪水不流動,他用這樣的軍隊來與周武王為敵。而周武王只有穿喪服的士兵三千人,只戰斗一天,就攻破紂王國家,戰勝了商紂王,占據了他的土地并擁有了他的人民,而整個天下沒有受到損傷。智伯率領三國大軍攻打晉陽的趙襄子,決開晉水河堤往城內灌了三月之久的水,城將要攻破時,襄子通過卜卦來推測吉兇,看看投降哪一國。然后派出他的使者張孟談,于是張孟談溜出城,使智伯的三家盟約瓦解,使韓魏兩國軍隊聯合起來對抗智伯,擒拿了智伯,恢復了趙襄子當初的地位。如今秦國領土截長補短,方圓數千里,有數十百萬的雄師。秦國的法令賞罰嚴明,地理位置有利,天下的國家都不如它。憑這些征服天下,可以兼并占有天下。我冒死盼望拜見大王,論說用來破壞天下合縱,攻占趙國,消滅韓國,使楚、魏前來稱臣,讓齊燕前來歸附,從而成就霸王的威名,叫四鄰諸侯向秦朝朝拜的策略。大王如果真誠地聽從我的學說,如果各國合縱聯盟不破,趙國拿不下來,韓國不滅亡,荊國、魏國不稱臣,齊國、燕國不來親附,霸王之名沒有享譽天下,四方諸侯不來朝拜,大王您就殺死我以告全國,讓所有人都知道我不是為大王忠心謀劃的臣子。
【評析】
“初見秦”就是指的第一次拜見秦王,并且說服秦王利用戰爭的手段,實現自己的霸業。但是作者的觀點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秦國的賞罰制度是相當嚴明的,秦國軍隊之所以所向無敵,最后消滅六國而統一天下,靠的就是賞罰有信。而秦國最終的滅亡也是因為統治殘暴,喪失民心的緣故,而不能歸咎于賞罰不明。
而對于秦國錯失了稱霸天下機會的問題,顯然也不能作出肯定的答復。縱使依據作者的觀點增加了成功的幾率,但是,如果民心不能歸附的話,也是無法完成統一大業的。盡管作者又分析“趙國是可以輕而易舉消滅的”,但是客觀分析,也許可能,也許不可能,畢竟歷史的發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總之,文章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就是要說服秦王抓緊時機進軍中原地區,因為所謂六國合縱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再加上當時連年戰亂,百姓已苦不堪言。所以他首先列舉了周武王制伏商的例子,以及趙襄子誓死抵抗的例子。這都說明民心向背決定著一切,而在百姓都盼望不再有戰爭的戰國末期,如果某國能答應平定天下,安頓撫慰百姓,那么,他就會得到所有百姓的支持。因為百姓都已經厭倦了戰爭,厭倦了你爭我奪。所以作者認為,現在的秦國比起當年的周國,形勢更有利,關鍵就要看領導人的決策。
上一篇:《韓非子·內儲說下六微第三十一》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韓非子·喻老第二十一》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