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研究·主題
也稱主題思想。文藝作品的主題思想是題材的客觀意義與主體能動闡發的有機結合。其中既有題材本身的意義,也包含著主體情思的移入。它產生于生活的暗示,完成于形象表現的過程之中。由于它是文藝作品通過描繪社會生活,塑造藝術形象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所以與創作的動機有本質的不同。主題是構成作品內容的重要因素,是統帥全篇的靈魂??匆徊孔髌返乃枷胍饬x、美學傾向及社會作用如何,主要就是看它的主題是否正確深刻。
在對主題問題的理解上,有人主張主題就是文藝家創作作品的“立意”,這顯然是過分強調主題的主觀性了,似乎主題僅僅是從作者主觀中派生出來的。事實上,主題是題材的客觀意義與主體能動闡發的有機結合。決不應把作品的主題與創作主體的創作意圖簡單地等同起來。一般說來,當作者在確定題材時,就已有了對這個題材意義的某種了解。但這種了解的深淺程度卻是不一樣的。就效果來說,自然是了解得愈深,作品的思想效果愈好。但也常常有另一種情況:一個作者積累了不少生活,但在具體作品中,他對寫的題材本身意義理解得卻不完全恰當,甚至他的思考和評價很不對路,然而形象體現卻表現出重要的主題價值。這種包含在形象體系中的,而作者未能深刻揭示或揭示得不確切的形象內在意義,也叫作品的客觀思想性。由于在一些作品中存在著這種情況,所以,讀者與批評家才可能就形象本身,作出作者本人未曾想到的評價,甚至能幫助作品形象的提供者進一步認識他自己所創造的形象的思想意義。因此,在考察作品的主題時,必須把作者所展現的形象和事實本身的內在意義估計在內,就是說要承認作品中的客觀意義,即形象中未被作者認識到的那種意義。不能只看到作者主觀評價一個方面,盡管那是必須充分估計在內的。
雖然題材之中有其存在意義,但從作者來說,在走完了選取題材這重要一步之后,更要把功夫下在開掘上。不應只等待讀者自己去發現其中的意義。作家還是應該“神與物游”,盡量使題材與主題統一起來。魯迅說: “選材要嚴,開掘要深,”后者即指主題的闡發工作。這個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題材本身的意義只是主題的基礎條件,作者要通過開掘工作,才能在基礎上建筑起輝煌的宮殿,才能使生活題材的意義充分顯露,并由于作者的思想輝耀而進一步升華。
一部大型文學作品中,由于描寫的生活畫面非常廣泛,而這些生活方面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于是便形成了作品的多主題,所以在挖掘作品的意義時,要注意這些互相關聯的多主題是與作品的基本主題相聯系的,是構成基本主題的一個部分。
主題是從生活中來的,所以它就不能先于藝術家的生活實踐而產生,也不能先于對生活的藝術構思和表現而完成。綜合文藝作品的主題表現,人們可以看到,主題是文藝家所描繪的現實生活題材的意義以及在開掘過程中對這種意義的思考和闡發所表現的基本思想。這就是說,主題是在文藝家對生活源泉進行了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以后,基于他對生活的認識和把握,在具體的作品題材確定和提煉過程中孕育的,是在藝術形象的實際創造過程中逐漸完成的。正是對于所要描寫的生活素材,經過了把握分析,作者才能確定自己的藝術題材,進入創作過程。但誰都知道,在創作剛剛“開卷”時主題還無從表現,這時,不僅讀者無法說明他的主題是什么,就是作者也無法說出他的完全成型的主題。因為它在作者的印象里還僅僅是以某種片斷的生活意義而存在,作者還沒有來得及進行完整的藝術構思,把潛在的意義全部挖掘出來,把已經聚在頭腦中經思考所得的思想光彩聯系起來。因此,提煉題材的開始意味著作品的主題孕育的開始,但是它卻沒有完全形成。它的形成和確立取決于題材的提煉和表現的全過程。主題,這個文藝作品的內容因素,它是題材和情節的伴隨者,它含蘊在其它內容因素之中,同時它又起一種積極主導的作用,常常在創造進程中以初具規模的地位,左右正在提煉的題材。開展的情節,它同時也與其它因素一起,依靠一定藝術形式來表現。高爾基對此曾經有過準確的概括: “主題是從作者的經驗中產生,由生活暗示給他的一種思想,可是它聚集在他的印象里還未形成,當它要求用形象來體現時,它會在作者心中喚起一種欲望——賦予它一個形式?!边@說明,文藝家對于要反映的生活沒有實際經驗體會、就不能孕育主題,不付諸形象形式的完整表現,就不能完成主題。
上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主觀主義攝影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以形寫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