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節之忍第八十一
小節之忍第八十一
顧大體者,不區區于小節;顧大事者,不屑屑于細故。視大圭者,不察察于微玷;得大木者,不怏怏于末蠹。以玷棄圭,則天下無全玉,以蠹廢材,是天下無全木。茍變干城之將,豈以二卵而見麾;陳平而奇之智,不以盜嫂而見疑。
智伯發憤于庖亡一炙,其身之亡而弗思;邯鄲子瞋目于園失一桃,其國之失而不知。
爭刀錐之末而致訟者,市人之小器;委四萬斤金而不問者,萬乘之大志。故相馬失之瘦,必不得千里之驥;取士失之貧,則不得百里奚之智。噫,可不忍歟!
【譯文】
凡是顧大局識大體,要成就功業的人,是不會計較區區小事的;凡是要辦大事情的人,是不會追究瑣碎小事的。欣賞美玉的人,絕不計較白玉上微小的瑕疵;得到大木頭的人,絕不因為木材的尾梢有一點被蟲蛀而不高興。如果僅僅因為美玉上的小瑕疵就放棄整塊美玉,那么天下就沒有純凈的美玉了;如果僅僅因為木材上的小蠹蝕就丟掉整根木材,那么天下就沒有完好的木材了。春秋時的茍變是保衛國家的良將,不能因為其在收租時吃了百姓兩個雞蛋就廢除不用;西漢時的陳平有著出奇制勝的智謀,不能因為謠傳其和嫂子私通而不重用他。
《劉子·觀量篇》載:智伯能立刻發現廚房里的人拿走了一筐肉,而對自己將慘遭殺身之禍一無所知;邯鄲子能馬上覺察果園里丟失了一個桃子,而對自己國家快要滅亡卻毫無察覺。這都是心里只注意小事而把大事忘記了。
為像刀錐尖端一樣細枝末節的小事而爭執不休,甚至打官司,這是一般百姓的小器量;劉邦給陳平4萬斤黃金,卻從不過問金子的使用情況,這才是成大事之人應有的氣度。所以伯樂相馬,如果因馬瘦而不取,就得不到千里馬;選取人才,如果因其貧賤而被忽略,就得不到像百里奚那樣的人才。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于小小的瑕疵或缺點,人們又何必太計較呢!
【評析】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十全十美的人,世上是沒有的。古今中外成大事者,能夠在選用人才時,知道用人的長處,容忍人才的缺點。這不僅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胸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都可能在某些方面與別人不同。人與人相處常常就會有大大小小的矛盾,當我們面對這些矛盾時,不可以為“狹路相逢勇者勝”,因為勝的同時,一份友情也就消失了。
典例闡幽 顧大局,識大體
唐貞觀八年,吐谷渾可汗伏允年老昏悖,在權臣天柱王的唆使下,多次興兵侵入河西走廊,截斷由長安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吐谷渾還多次故意挑起事端,拘留唐朝的使臣;唐太宗十余次遣使交涉,伏允都置之不理,并口出狂言。
吐谷渾的使者來到長安,李世民親自接見,苦口言利弊,曉以禍福,希望能夠改善關系,重開絲綢之路。吐谷渾的使者表面應允而去,實際上伏允并無悔改之心,依舊不斷地騷擾邊境。唐太宗對這種陽奉陰違的做法實在是忍無可忍,決心重新打通通往河西走廊的路線。他先派左驍衛大將軍段志玄為西海道行軍總管,率眾出征,雖獲幾次小勝,但是無損吐谷渾絲毫,伏允更加狷狂。唐軍一來,他就率部驅馬攜帳而走;大軍一退,他又卷土重來。
唐太宗決心大舉進攻吐谷渾,派老將李靖為帥出征。
貞觀九年,以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任城王李道宗、兵部尚書侯君集為副帥。唐軍到達鄯州,伏允一見唐軍大批人馬開進,遂引軍西逃,試圖以險惡的地形,多變的氣候為有利條件,使距大后方路途遙遠、運糧困難的唐軍大敗而歸。李靖依據這種情況制定了“連續作戰,速戰速決”的方針。大軍到達庫山后,立刻分兵千余騎繞過庫山,從背后襲擊伏允。伏允腹背受敵,倉皇而逃。
為阻止唐軍的追擊,伏允下令焚燒糧草和草原,退向砂磧。唐軍追了過來,卻不見一敵,只見滿目焦土,赤地千里。無草缺糧的唐軍陷入困境,有人主退,有人請戰。副帥侯君集認為:“前時,段志玄前腳剛到鄯州,敵軍后腳已到城下,現在吐谷渾如鼠逃鳥散,取之不難,現在不追,將來一旦敵人有了喘息之機,悔之不及。”于是下令兵分南北兩路,深入敵境夾擊逃敵。
李靖率一部北進,勢如破竹,一敗吐谷渾于曼頭山,再敗敵軍于牛心堆。侯君集率南軍穿越2000里的無人區,直追到烏海(今青海省興海縣西南),才見到吐谷渾的營帳,唐軍當即端營殺人,伏允倉皇遁逃而去。唐軍緊追不放,連戰連捷,吐谷渾大多將領非死即降,伏允走投無路,竄入沙漠之中。靖率軍窮追猛打,將士們唇焦舌干,只好刺出馬血,吮吸解渴,終于在一天傍晚,追上了正準備安營扎寨的伏允。唐軍將士奮勇殺敵,斬殺千余,繳獲牲畜20余萬頭。伏允兒子慕容順被迫率眾投降。伏允嚇得魂不附體,率親信數十騎向沙漠深處逃去,不幾日,部眾散盡,伏允自殺。
伏允兇頑不化,不識大體,不僅造成了一場規模宏大的戰爭,使自己的勢力全部瓦解,而且也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上一篇:忍學《將帥之忍第九十八》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屠殺之忍第七十二》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