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曉菲
普里什文
樅樹的樹枝越高,對它來說,工作和要操心的事就越少。
下面的樹枝有它們自己的真理:光對大家一視同仁,如果作出這樣的安排,讓上面的樹枝不要把一切都攫為己有,多為底下的樹枝著想,那么光是足夠大家共同分享的。
從地上數起,在第七輪樹枝中間,有一根邊上的樹枝不和其他勾畫出樅樹輪廓的樹枝一致行動,向一旁生長,卻一直向上沖去,直奔小十字形的樹梢。它穿透了上面幾輪側面的樹枝;許多年以后,我們看到一棵高大的樅樹,有兩棵向上生長的樹干。
(非琴 慶云 譯)
蘇聯散文大師普里什文是自然之子,是大自然熱情的歌者,他和大自然息息相通。他能從極普通的自然現象中頓悟出種種人生在世的道理,然后又能借助司空見慣的自然事物——一棵小草,一滴露珠,一朵無名小花,還有日落、霞生、云飛,鳥鳴……抒發自己獨有的見解和感觸。人類是從大自然中誕生的,在大自然中尋找發現人類心靈美的一面,是普里什文“心愛的事業”。
作為社會的人,普里什文不能不以社會人之眼觀物。但作為散文詩人,他又是以詩人特有的慧心來詠物。在《樹枝》這個短章中,他說:他以類似寓言的筆法描繪樹枝的生態,意境,渾然,寓意深涵,由你去出發、去意會、去創造,去追尋。他說“樅樹的樹枝越高,對它來說工作和要操心的事就越少”;“下面的樹枝有它們的真理:光對大家一視同仁,上面的樹枝不要把一切都攫為己有,多為底下的樹枝著想,那么光是夠大家分享的。”這是樹枝們在一個固定結構中因位置角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真理和欲向。但有一根樹枝不顧及現有的固定結構,只管向一旁生長,“一直向上沖去”,穿透幾輪樹枝的包圍而直奔樹梢。若干年后,這棵樹有了兩根高大的樹干并肩向上。這棵樅樹的樹干和樹枝,上面的樹枝和下面的樹枝,它們之間的關系,它們各自的真理,它們各自生長的能力和未來趨勢……這一切意味著什么?表現著什么?象征著或說明著什么?大自然就是人類社會的鏡子。這是一首原原本本的詩、它意味著所有可意味的,表現著一切要表現的,象征著和說明著一切能象征和能說明的。可以說,有多少能獨立思考和能獨立審美的讀者就會有多少詩意。那么,不是各人都能從這“樹枝”的生態領悟到自己曾經體驗過的社會意蘊么?由此可見作品內涵的豐富及其藝術表現的蘊藉有致。
上一篇:《樹木》鑒賞
下一篇:《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