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米開朗基羅的摩西》
弗洛伊德在1914年寫的一篇非常有價值的文藝美學論文。文章運用心理學的方法,研究了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代表作《摩西》。文中不僅沒有弗洛伊德往常慣用的“力比多”的觀點,也沒有推崇人的心理的“潛意識”,而是集中闡述米開朗基羅在形象身上表現的理性分析精神,以及摩西性格行為中的理性意識對感情沖動的抑制所具有的審美價值。
米開朗基羅的摩西雕像是裝飾在羅馬教皇朱利葉斯二世陵墓上的一座坐像,取材于《圣經》。摩西是猶太人傳說中的最早領袖,是使上帝意志在地上實現的執行人,他帶領猶太人擺脫了埃及法老的奴役,建立了獨立的猶太國家,他從上帝那里帶來的十誡,成為猶太人的最高法律。米開朗基羅塑造的摩西,按弗洛伊德解釋,已經完全不同于《圣經·出埃及記》中的把十誡石板摔得粉碎、易怒而少理性的摩西,而是藝術家“心目中的新摩西”。弗洛伊德反對當時不少人在分析摩西雕像時說的:摩西就要從座位上站起來,面對金犢膜拜的猶太人,將要摔碎十誡。
弗洛伊德非常深刻地分析了米開朗基羅改變摩西性格的動機。他說,米開朗基羅在教堂的陵墓上“放上了一個不同的摩西,一個超過歷史的和傳統形象的摩西?!彼薷牧舜蛩槭]這一主題:即摩西想到十誡可能會跌碎,從而抑制住怒火。 “這樣,他給摩西塑像增添了某種新的、更富人情的東西。于是,有著極大物質力量的巨像只是具體表現了人所能達到的最高精神境界——為了他所獻身的事業,同內心感情成功地斗爭?!备ヂ逡恋抡J為,促使米開朗基羅這樣處理摩西,是因為教皇朱利葉斯二世同米開朗基羅都想實現宏大的目標、計劃,在這一點上,他們屬于同一類型;但是教皇脾氣急躁,他動輒發怒,完全不考慮別人,常常采取過激手段。這使藝術家米開朗基羅變得機警。他在自己的身上也感到了同樣的暴劫,但是作為一個更加內省的思想家,米開朗基羅預見到他們兩個命中注定的失敗。于是他在教皇的陵墓上塑造了這么一個摩西,這是對死去教皇的責備,也是自己內心的反省。藝術家也由此自我批評升華了自己的人格。從弗洛伊德對《摩西》雕像的欣賞、解釋,我們可以看到這與他自己的主導思想方法存在著矛盾。即他認為《摩西》形象審美價值和社會意義,根本不在于潛意識的泛浮,而在于清明理智對自發的無意義的感情沖動的必要限制,這種洞心息性是具有使命感的人所必有的精神品格。
弗洛伊德這篇文章所表現的分析方法有可取之處。第一,他用對塑像形象的心理運動過程的分析,把瞬間凝固的形象,變成了運動中的形象,這是最符合對造型藝術的欣賞方法的。因為瞬間形象正是承前啟后的感性聯結點。第二,他用欣賞批評家的想象,與創作者的構思想象相接,最大限度地切近作者意圖,闡發出作品的內在意義。第三,他把理性在意識中的制約、支配地位提到了重要高度,并加以明確肯定,是極為難能可貴的。這可使人認識到,潛意識倡導者弗洛伊德身上,還有非弗洛伊德主義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側面。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笑——論滑稽的意義》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美學與文藝評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