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告范宣子輕幣
(襄公二十四年)
【題解】
子產執政的時候,鄭國內部名門望族眾多,矛盾重重;同時鄭國還是一個無險可守的小國。鄭國南面受到來自強大的楚國的威脅,西面有稱霸的晉國的壓迫,外部環境也十分險惡。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子產在內政方面積極推行改革,緩解了內部矛盾;在外交方面巧妙地處理了與晉、楚之間的關系。鄭國在子產執政以前,幾乎是搖搖欲墜,正是由于子產的執政,鄭國才得以轉危為安。本文敘述的就是子產怎樣妥善地與大國周旋,并為已謀利的一次外交交鋒。
【原文】
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105],鄭人病之。
【注釋】
[105]幣:指諸侯向晉國貢獻的禮物。
【譯文】
范宣子主持政事,諸侯朝見晉國的貢品很重,鄭國人對這件事感到憂慮。
【原文】
二月,鄭伯如晉。子產寓書于子西以告宣子[106],曰:“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若吾子賴之[107],則晉國貳。諸侯貳,則晉國壞。晉國貳,則子之家壞。何沒沒也[108]!將焉用賄?
【注釋】
[106]寓書:托,請捎帶書信。
[107]賴:利。指占為己有。
[108]沒沒:即“昧昧”,昏聵,糊涂。
【譯文】
二月,鄭簡公去到晉國,子產托子西帶信給范宣子,說:“您治理晉國,四鄰的諸侯不聽說有美德,而聽說要很重的貢品,僑對這種情況感到迷惑。僑聽說君子治理國和家,不是擔心沒有彩禮,而是害怕沒有好名聲。諸侯的財貨,聚集在國君家里,內部就分裂。如果您把這個作為利己之物,晉國的內部就不和,您的家就受到損害。為什么那么糊涂呢!還哪里用得著財貨?
【原文】
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乎[109]!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对姟吩疲骸畼分痪覽110],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臨女,無貳爾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111],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至邇安。毋寧使人謂子‘子實生我’,而謂‘子浚我以生’乎[112]?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p>
【注釋】
[109]無亦是務:為什么不盡力去謀取這一切。
[110]樂只君子:得到君子真快樂。
[111]恕思:以寬厚的心情。
[112]浚:搜刮。
【譯文】
好名聲,是裝載德行的車子。德行,是國家和家族的基礎。有基礎才不至于毀壞,您不也應該這么做嗎?有了德行就快樂,快樂了就能長久?!对姟氛f,“快樂啊君子,是國家和家族的基礎”,這就是有美德吧?!疤斓墼谀愕纳厦?,你不要有二心”,這就是有好名聲吧!用寬恕來發揚德行,那么好的名聲就會自然傳布天下,因此遠方的人會因仰慕而來,近處的人也會獲得安寧。您是寧可使人對您說“您確實養活了我”,還是說“您剝削了我,來養活自己”呢?象有了象牙而毀了自己,這是由于象牙值錢的緣故。
【原文】
宣子說,乃輕幣。是行也,鄭伯朝晉,為重幣故,且請伐陳也。鄭伯稽首,宣子辭。子西相,曰:“以陳國之介恃大國而陵虐于敝邑[113],寡君是以請罪焉。敢不稽首。”
【注釋】
[113]介恃:依恃。
【譯文】
范宣子聽了子產的這番道理之后很高興,就減輕了貢品。這一趟,鄭簡公朝見晉國,是為了貢品太重的緣故,同時請求進攻陳國。鄭簡公行叩首禮,范宣子辭謝不敢當。子西相禮,說:“由于陳國依恃大國而欺凌侵害敝邑,寡君因此請求向陳國問罪,豈敢不叩頭?”
【評析】
晉國是當時的諸侯盟主,范宣子執政期間,向前來晉見的諸侯國家索要許多禮品,使各諸侯國不堪重負。在這種情況下,子產寫信勸諫范宣子,希望范宣子能改變以往的做法。
文章一開始就提出令德、令名和財貨有無問題。子產認為范宣子有索賄之舉,而無令德、令名,很替他擔心。接著,子產分析了重幣、索賄的危害性。財貨作為腐蝕劑,會讓諸侯喪失民心,讓晉國受害,從而殃及范宣子本人。
喚起范宣子的憂患意識后,子產開始從正面加以勸諫。子產兩次引用《詩經》的句子,以此來揭示令德和令名的內涵。作為晉國執政者,成為“邦家之基”就是有令德;得到百姓的愛戴,就是有令名。通過形象貼切的比喻,說明了令德和令名的關系,以及令德的重要性。要想做一個合格的執政者,就必須有令德,有了令德才會有令名,即得到百姓以及諸侯的擁戴。這樣,子產就把問題問題歸結到立德上。
接著提出有德和無德兩種選擇。是行德,讓人對你心存感激呢?還是不行德,讓人怨恨你呢?答案很明顯,只等范宣子去選擇了。
上一篇:左傳全集《齊桓公伐楚》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左傳全集《晏嬰辭更宅》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