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大約是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孔子是春秋末期魯國人,他祖先本是殷商貴族的后裔。周朝推翻商朝統治后,周武王封商紂王庶兄微子啟為宋,當時宋是夏的都邑。微子啟去世后,他弟弟微仲繼位,微仲就是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六世祖孔父嘉以后,后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孔子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父親叔梁紇是魯國出名勇士,叔梁紇夫人施氏一連生了九個女兒,卻沒生一個男孩。
叔梁紇為此十分煩惱,晚年便又娶了年輕的顏征在為妻。顏征在為叔梁紇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孔丘。
孔丘三歲時,叔梁紇便去世了。從此以后,家里生活全靠顏征在一人支撐著,生活過得十分拮據。孔丘從小就飽嘗到了生活的艱辛,并由此學會了體貼母親。長大成人的孔丘特別注重孝道,除了時代的原因外,也與他的成長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受母親言傳身教的影響,孔丘自幼酷愛禮儀,尤其是對祭祀等一些古老的文化禮儀有著十分濃厚的興趣。孔丘六歲的時候,有一天,有位貴族在曲阜南郊進行祭祀活動。孔丘得知后就連忙跑到舉行祭祀的地方,興致勃勃地觀看完發郊祭大典的整個過程。
祭祀結束后,年幼的孔丘意猶未盡,回到家便從屋里找出一些壇壇罐罐恭敬地擺在院子里,模仿剛才在南郊看到的祭禮,按照程序一絲不茍地認真演練了一遍。從此,模仿郊祭便成了幼年孔丘經常做的游戲。
公元前542年,十歲的孔丘跟隨母親到外公家跟著外公讀書。四年時間,孔丘的外公顏襄把自己所掌握的豐富知識悉數教給了孔丘。孔丘在刻苦學習期間,仍不忘隨時隨地研習周禮。
孔丘十七歲時,母親顏征在去世了。母親離世后,孔丘的生活更為艱難了。迫于生計,他選擇了相禮助喪的職業,也叫喪祝,就是專門為貴族和富裕平民主持、操辦喪事。
按照當時禮制,喪禮儀式是十分復雜的,也頗為講究,尤其是富庶人家的葬禮更是隆重奢華。這種喪祝活動在西周時期主要是由王室和諸侯國的神職人員巫、祝之類擔任。后來,隨著社會發展,神職人員地位開始逐漸降低,并逐步散落民間,成為專門從事喪祝活動的術士。
從此,喪祝不再是貴族的專利,一部分富裕起來的平民在喪葬禮儀上也日益講究起來,對于喪祝的需要也越來越多。如此一來,喪祝便開始成為一部分民間知識分子的正式職業了。
孔丘雖然嚴肅認真地從事著助喪相禮的職業,但他卻不滿足于只做傳統的喪祝儒者,他希望把喪祝的禮儀發揚光大,使其成為一套社會規范的禮儀。于是他刻苦學習周禮,很快他淵博的學識和出眾的才華,在喪祝活動中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承認和賞識,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了。于是,便有一些年輕人慕名而來求學于他,并尊稱他為孔子。
在二十三歲時,孔子就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到三十歲時,由于求學的學生越來越多,孔子便開始創辦私學,并提出“有教無類”,強調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在教學態度上,孔子認為應該“誨人不倦”;在教學內容上,他注重因材施教,提出對學生要做到有針對性;在教學方法上,他強調啟發的重要性,提出開導學生要把握時機,要等學生實在無法想明白的時候再去開導他,認為如果不讓學生自己努力思考就直接幫助,反而會使學生養成不愛思考的壞習慣。
針對當時的禮崩樂壞,在教學過程中,孔子特別強調學生們要加強自身修養,強調做人要正直和仁德,他說:“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只有心中坦蕩做事才沒有擔憂。雖然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些人只是靠暫時的僥幸避免災禍,遲早要跌跟頭的。
孔子認為,做人除了要正直外,還要仁德,因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并且只要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而且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那么怎樣做才能算仁呢?孔子認為,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規范就是人生的正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周禮,即“克己復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們一起討論學問。弟子顏淵向孔子請教:“老師,什么是仁?如何做到仁?”
孔子回答:“克制自己,恢復周禮,就是仁;以周禮為標準,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禮,就是做到仁了!”
弟子子路便又接著問:“老師,什么是仁德?怎樣做才算是仁德?”
孔子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德了。”
子路說:“老師,假如我當將軍帶兵打仗,讓子貢、顏回做我的校尉,攻城必克,奪地必取,百戰百勝。這算有仁德之人嗎?”
孔子說:“這樣只能算是勇敢的武夫而已!”
孔子認為,“仁”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結果,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需要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
孔子還認為,還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自己培養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為了能做到仁,弟子曾子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
除了正直和仁德,孔子又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就是志向在于道,根據在于德,憑借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針對當時的諸侯割據和禮崩樂壞,孔子自二十多歲起,就開始思考治國良策,也一直希望通過入仕把自己的所有才華用來治理國家,然而卻苦于沒有機會。于是,孔子便把教育當作“安邦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以文教來感化百姓。
公元前517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因仰慕孔子的大名,便派人把孔子請到府上,向孔子請教安邦治國的良策。
齊景公問孔子:“請問夫子,做為國君,應該如何治理他的國家呢?”
孔子回答說:“治國的根本在于‘人倫綱常’。君主必須像個君主,臣子必須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每個人都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職。否則國將不國,政將不政,社會將混亂不堪。而治國的前提在于君主要嚴于律己。如果君主自己正,管理國政就不會有什么困難,如果自己不端正,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就不可能去端正別人,其國家也無法治理。除此之外,君主還應該重視才智禮儀仁德的關系,這些都是治國不可偏廢的條件。”
齊景公又問:“穩定天下的大計是什么呢?”
孔子答:“實行清明的政治,用賢懲惡,減輕賦稅,助民興業。”
齊景公問:“教育百姓的良策是什么呢?”
孔子答:“用道德感化教育,用禮教加以約束,能使百姓不但有羞恥之心,而且能改過向善。”
齊景公又問:“怎樣才能富國強兵呢?”
孔子答:“從嚴治吏、發展生產、節儉,三者結合是強國的關鍵;從嚴治軍、注重德教、加強訓練,為強兵之本。”
齊景公贊揚道:“夫子所談治國之道言近旨遠,切實可行啊!”
自從這次交談之后,齊景公多次召見孔子論政述志。有一次交談之余,景公高興地對孔子說:“我想把尼谿封給你。”
孔子推辭說:“我對齊國沒做出什么貢獻,無功不應受祿啊!”
齊景公說:“你多次為寡人提供良策,這本身對齊國就是一個不小的貢獻嘛!”
后來,孔子就到了齊國,原本希望從齊景公這里得到一個從政機會,以便實踐自己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國理想。可是,他在齊國住了一年多時間,不僅從政的希望沒有實現,就連齊景公當面答應的給予尼谿之地的封賞也落空了。
孔子百思不得其解。后來,孔子得知齊國大夫妒忌自己的才能,不但要挾齊景公收回對自己已許下的賞賜,而且還欲加害自己。于是,孔子又重新回到魯國,繼續聚徒講學。
在這期間,孔子一面教導弟子,一面上下求索。他在理論上的最大成就,就是用“仁”對“禮”進行改造,提出并完善了他的“仁學”理論。
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就是對人要尊重、關心和體諒,“仁”既是每個人必備的修養,又是治國平天下必須遵循的原則。為了實踐“仁”,孔子十分重視“禮”,主張克制自己,使自己言論行為都符合禮的要求。
對于夏、商、周三代的禮制,孔子最贊賞的是周禮,認為它綜合了夏商之禮的優點。在他看來,周禮不僅繼承了夏、商之禮的許多形式和“親親”、“尊尊”的核心內容,而且大大增加了夏商之禮所缺乏的道德理性精神,把“有德”、“無德”作為遵禮與否的主要標準。
在此基礎上,孔子進一步闡發和弘揚禮的道德性,他用“仁”對禮進行改造和充實,從而把禮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當時,正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伴隨著奴隸的解放和社會各種關系的調整,人的價值和尊嚴越來越受到一些先進思想家的重視。
孔子提出的“仁”實際上就是賦予仁以普遍人人之愛的形式,換句話說就是對所有人,包括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奴隸,都要尊重、關心和體諒。這樣一來,“仁”又成為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即所有人都從“愛人”的原則出發,要幫助別人發達起來,不要把自己厭惡的東西推給別人。
當時正是百家爭鳴時期,孔子的言論是百家爭鳴中最有影響的。以孔子為代表以及他的弟子們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倫常關系,成為當時一個最重要的學術流派。
因為孔子曾經從事過喪祝,他的學問也是從喪祝發展而來的,而從事喪祝的人需要身著特制的禮服,頭戴特制的禮帽,當時稱之為“襦服”。“襦”與“儒”字同音,人們便逐漸直接稱“喪祝”為“儒”了。于是,人們就把孔子創立的學派也就稱為“儒家”學派了。
公元前501年,五十一歲的孔子接受了魯國大夫季氏的聘任,擔任了地方官中都宰。一年后,他升任司空,之后又升任大司寇。
在孔子的治理下,魯國國力日益強盛起來,引起了鄰國齊國的警懼。于是,齊大夫黎鋤設計,向魯定公贈送大量女樂寶馬。從此,魯定公成天只顧沉溺于女樂而不問朝政。
孔子勸諫多次卻無功而返。孔子見與魯定公、季桓子等人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知道自己留在魯國也難以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便離開魯國,希望到別的諸侯國實踐自己的治國理想。
離開魯國以后,孔子率眾弟子周游列國,輾轉于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去游說那些諸侯王,然而他均未獲得重用。
顛沛流離十四年后,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魯國權貴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此時的孔子對仕途已經淡漠了,他便將精力主要用在培養弟子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上了。
孔子從事教育達四十多年之久,門生眾多。據史料記載,孔子弟子有三千人,其中才華出眾、品德優良者有七十二人。孔子的學生多數來自魯國、衛國、齊國、秦國、陳國、宋國、晉國、楚國、吳國、蔡國、燕國等,遍布當時的許多個諸侯國。
這些弟子都非常尊敬孔子,他們把孔子的思想進行廣泛傳播,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后來,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記錄并整理成了一部書,名叫《論語》,意義是語言的論纂。內容包括孔子談話、孔子答弟子問、弟子之間的相互討論以及弟子對孔子的回憶等。
上一篇:董仲舒著就《春秋繁露》
下一篇:集大成者韓非的《韓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