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對現實關系的真實描寫
恩格斯在1885年11月間對社會主義傾向小說提出的要求。在《致敏·考茨基》一信中,恩格斯批評小說《舊人和新人》赤裸裸地宣傳作者的政治傾向,并試圖把“社會沖突的歷史的未來的解決辦法硬塞給讀者”。他還指出:“如果一部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小說通過對現實關系的真實描寫,來打破關于這些關系的流行的傳統幻想,動搖資產階級世界的樂觀主義,不可避免地引起對于現存事物的永世長存的懷疑,那末,即使作者沒有直接提出任何解決辦法,甚至作者有時并沒有明確地表明自己的立場,但我認為這部小說也完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般地說, “對現實關系的真實描寫”是一個高度概括的非常廣泛的原則。
現實關系既因時代變化而有所不同,對現實關系的真實描寫也因歷史條件的差異而有區別。恩格斯在這封信里所說的“現實關系”,指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下各個階級、集團和個人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斗爭。其中,最主要的是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前后,資本主義還處于相對穩定的時期;無產階級正在積蓄力量,文化也較落后。因此, “小說主要是面向資產階級的圈子里的讀者,即不直接屬于我們的人的圈子里的讀者”,這是當時社會主義傾向小說所面臨的社會實際,也是關系到它的歷史使命的重要條件。恩格斯從這種具體的歷史環境出發提出了進步文學所應完成的任務,就是針對資產階級圈子里的讀者缺乏現實階級斗爭的痛苦體驗,不理解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而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美妙”和“完善”盲目樂觀的實際,進步文學應該通過生動的情節場面淋漓盡至地揭露出資本主義社會是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殘酷現實。真實地描寫這種資本主義的現實關系是對資產階級讀者進行說服教育的有效方法。讓客觀事實說話,通過形象畫面展示資本的罪惡,更能夠發揮文學震聾發聵的社會作用,讓這類讀者對本階級的前途命運產生悲觀失望情緒,以至激起他們對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深切同情。
恩格斯強調“對現實關系的真實描寫”不僅為社會主義傾向小說指明了正確的創作方向,而且在更大范圍內科學地總結了進步文學的特征和規律,對社會主義新文學的發展同樣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對應聯結
下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