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苦悶的象征說
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藝術論,代表人物是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叔本華和尼采。日本文藝理論家廚川白村也主張此說。
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認為:意志是世界的本質和核心。由于意志是一種盲目的永遠得不到滿足的沖動,所以人生充滿了掙扎和痛苦。而為了從人生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可以采取下列兩條道路:(1)根本的解脫,即通過佛教的“涅槃”,達到絕對的忘我,達到意志的絕對否定;(2)暫時的解脫,即通過哲學上的沉思,道德上的同情以及藝術上對于美的觀照,達到暫時的否定意志,暫時的忘我。所謂美的觀照,就是消除物我之間的差別,物我合而為一,以達到忘我境界。藝術的目的,就是把我們引入忘我的境界,暫時從意志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而在所有的藝術中最能達到解脫目的的是悲劇。
如果說叔本華是生存意志論的倡導者的話,那么尼采則是權力意志論的鼓吹者。叔本華還只說到藝術是人解脫苦悶的一種暫時方法,到了尼采,則干脆把藝術說成是毫無理性的“夢”和“醉”的世界了。尼采在他的美學著作《悲劇的誕生》中提出源于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沖動原理。他認為希臘藝術主要有兩種精神,一為日神,一為酒神。日神如夢,高踞奧林匹斯山上,俯瞰宇宙人生,把它當成一個夢境、一個意象去賞玩。造型藝術如雕刻和繪畫,就是這樣產生的。酒神則如醉,沉酣人生,狂歌醉舞,在酩酊大醉中感到生命的歡悅,忘記生命的悲慘和痛苦。舞蹈和音樂就是這樣產生的。但希臘意志使兩者結合,因此希臘悲劇既是酒神的,又是日神的。它一方面是動的,象音樂一樣,是苦悶從內心發出的呼號;另方面又是靜的,象雕刻一樣,是一種光輝燦爛的形象。這樣的悲劇純憑直覺,與理智無關。很清楚,尼采所謂希臘悲劇的精神,就是把叔本華所說的苦痛的人生塑造成歡悅的形象,以發揮強力的悲劇代替否定人生的悲劇。叔本華把悲劇當作解脫人生痛苦的手段,已經完全是悲觀主義的了,而尼采用意志來解釋希臘悲劇精神,表面上要積極、樂觀,但實質上無非是垂死掙扎時所表現出來的自我欺騙罷了。
日本文藝理論家廚川白村受叔本華和尼采學說的影響,認為藝術起源于人生的苦悶,是苦悶的象征。廚川白村說: “……尋起根本來,也就是生命的自由飛躍因為受了阻止和壓抑而生苦悶,即精神底傷害,這無非就從那傷害生發出來的象征的夢。是不得滿足的欲求,不能照樣地移到實行的世界去的生的要求,變了神態而被表現的東西。詩是個人的夢,神話是民族的夢?!?/p>
苦悶的象征說從總體上來說是資本主義沒落的意識,是反現實反理性的,它不能科學地說明藝術的起源和本質。
上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花鳥畫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荊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