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思琴高》原文與賞析
鮑 溶
琴仙人,得仙去,萬古釣龍空有處。
我持曲鉤思白魚。
仙溪綠盡含空虛,天鈞蹤跡無遺余。①
燒香寄影在巖樹,東禮海日雞鳴初。②
琴高,是傳說中修煉得道的仙人。據《列仙傳》等書記載,琴高為戰國時趙人,能鼓琴,為宋康王舍人,學修煉長生之術,浮游于冀州、涿郡之間。后入涿水中取龍子,與弟子期某日返。至時,琴高果乘赤鯉而出。留一月,復入水去。鮑溶在元和四年(809)中進士,卻只“飄蓬薄宦”,他“初隱江南山中”,后“羈旅四方”,足跡遠到西北邊塞,曾“過隴頭古天山大阪”(《唐才子傳》)。這首《思琴高》當是由江南到隴頭,路過涿水(在今河北涿州;一說即今拒馬河)琴高入水成仙處憑吊和懷念琴高所作,表現了詩人成仙高蹈的追慕之情。
全詩共八句。前三句說:琴高仙人,修煉得道,入水成仙而去,涿水空留下傳說中他當年取釣“龍子”的地方。一個“空”字,反映了詩人的悵恨之情。涿水長流而琴高仙去,面對滔滔的涿水,詩人不禁油然而生嘆惋。第四句說:我在涿水邊曲鉤垂釣,心中想的是“白魚”的故事。“白魚”的典故,見《三吳記》:三國時吳國孫亮五鳳年間,王素有女年十四,有少年自稱江郎請婚。王素許之。其女經年有孕,產下一物如絹囊,剖之皆白魚子。原來江郎系白魚所化。琴仙人是從水中乘赤鯉而出,詩人為什么會想到白魚呢?這表現了詩人的詼諧和幽默:當年的琴仙人,莫不是像成仙的白魚那樣化作江郎,做了誰家的女婿了吧?詩的五、六句說:令人遺憾的是,這條琴仙人成仙而去的溪流碧水空明,當年的蹤跡一點也沒留下來。這兩句和上文的“空有處”呼應,進一步表現了詩人的悵恨和嘆惋之情。詩的最后兩句說:桃都山天雞鳴叫時,面對東海紅日,我在巖樹間焚香禮拜。詩人為什么這么做呢?詩中沒有明說,而是用這種方法暗示讀者:琴仙人在涿水成仙,恐必早已順流東下,到了海上三仙山了。——這正是詩人“燒香寄影”、“東禮海日”的原因。
這首詩想象豐富,構思巧妙。它先寫詩人涿水憑吊琴仙人,卻“空有處”;進而想到琴仙人是否如白魚化作江郎下凡到了人間,但眼前“蹤跡無遺余”,什么遺跡也沒有;最后“燒香寄影”、“東禮海日”,想象琴仙人到了東海仙山,卻又含而不露。全詩到此戛然而止,余意未盡,耐人尋味。
詩人雖是進士出身,卻仕途坎坷,“羈旅四方”,以他這樣的身世,對修煉得道成仙而去的琴仙人的憑吊、懷念和愛慕是真誠的、由衷的,在 “蹤跡無遺余” 的情況下,他為琴仙人設想一個合乎情理而又令人滿意的理想歸宿,并為之燒香禮拜,是很自然和順理成章的事。在這里,詩人的心理獲得了平衡和滿足——這,也是一種超脫吧!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懷鐘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悟真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