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河
萊茵河(The Rhine)發(fā)源于瑞士阿爾卑斯山中,穿過德國東部,流入北海,長約二千五百里。分上中下三部分。從馬恩斯(Mayence,Mains)到哥龍(Cologne)算是“中萊茵”;游萊茵河的都走這一段兒。天然風(fēng)景并不異乎尋常地好;古跡可異乎尋常地多。尤其是馬恩斯與考勃倫茲(Koblenz)之間,兩岸山上布滿了舊時的堡壘,高高下下的,錯錯落落的,斑斑駁駁的;有些已經(jīng)殘破,有些還完好無恙。這中間住過英雄,住過盜賊,或據(jù)險自豪,或縱橫馳驟,也曾熱鬧過一番。現(xiàn)在卻無精打采,任憑日曬風(fēng)吹,一聲兒不響。坐在輪船上兩邊看,那些古色古香各種各樣的堡壘歷歷的從眼前過去;仿佛自己已經(jīng)跳出了這個時代而在那些堡壘里過著無拘無束的日子。游這一段兒,火車卻不如輪船:
朝日不如殘陽,晴天不如陰天,陰天不如月夜——月夜,再加上幾點(diǎn)兒螢火,一閃一閃的在尋覓荒草里的幽靈似的。最好還得爬上山去,在堡壘內(nèi)外徘徊徘徊。
這一帶不但史跡多,傳說也多。最凄艷的自然是膾炙人口的聲聞巖頭的仙女子。聲聞巖在河?xùn)|岸,高四百三十英尺,一大片暗淡的懸?guī)r,嶙嶙峋峋的;河到巖南,向東拐個小灣,這里有頂大的回聲,巖因此得名。相傳往日巖頭有個仙女美極,終日歌唱不絕。一個船夫傍晚行船,走過巖下。聽見她的歌聲,仰頭一看,不覺忘其所以,連船帶人都撞碎在巖上。后來又死了一位伯爵的兒子。這可闖下大禍來了。伯爵派兵遣將,給兒子報仇。他們打算捉住她,鎖起來,從巖頂直摔下河里去。但是她不愿死在他們手里,她呼喚萊茵母親來接她;河里果然白浪翻騰,她便跳到浪里。從此聲聞巖下聽不見歌聲,看不見倩影,只剩晚霞在巖頭明滅。德國大詩人海涅有詩詠此事;此事傳播之廣,這篇詩也有關(guān)系的。友人淦克超先生曾譯第一章云:
傳聞舊低徊,我心何悒悒。
兩峰隱夕陽,萊茵流不息。
峰際一美人,粲然金發(fā)明,
清歌時一曲,余音響入云。
凝聽復(fù)凝望,舟子忘所向,
怪石耿中流,人與舟俱喪。
這座巖現(xiàn)在是已穿了隧道通火車了。
哥龍?jiān)谌R茵河西岸,是萊茵區(qū)最大的城,在全德國數(shù)第三。從甲板上看教堂的鐘樓與尖塔這兒那兒都是的。雖然多么繁華一座商業(yè)城,卻不大有俗塵撲到臉上。英國詩人柯勒列治說:
人知萊茵河,洗凈哥龍市;
水仙你告我,今有何神力,
洗凈萊茵水?
那些樓與塔鎮(zhèn)壓著塵土,不讓飛揚(yáng)起來,與萊茵河的洗刷是異曲同工的。哥龍的大教堂是哥龍的榮耀;單憑這個,哥龍便不死了。這是戈昔式,是世界上最宏大的戈昔式教堂之一。建筑在1248年,到1880年才全部落成。歐洲教堂往往如此,大約總是錢不夠之故。教堂門墻偉麗,尖拱和直棱,特意繁密,又雕了些小花,小動物,和《圣經(jīng)》人物,零星點(diǎn)綴著;近前細(xì)看,其精工真令人驚嘆。門墻上兩尖塔,高五百十五英尺,直入云霄。戈昔式要的是高而靈巧,讓靈魂容易上通于天。這也是月光里看好。淡藍(lán)的天干干凈凈的,只有兩條尖尖的影子映在上面;像是人天僅有的通路,又像是人類祈禱的一雙胳膊。森嚴(yán)肅穆,不說一字,抵得千言萬語。教堂里非常寬大,頂高一百六十英尺。大石柱一行行的,高的一百四十八英尺,低的也六十英尺,都可合抱;在里面走,就像在大森林里,和世界隔絕。尖塔可以上去,玲瓏剔透,有凌云之勢。塔下通回廊。廊中向下看教堂里,覺得別人小得可憐,自己高得可怪,真是顛倒夢想。
(1933年3月14日作。原載1933年5月1日《中學(xué)生》第35號)
【導(dǎo)讀】
聽,文字在訴說
一次走馬觀花式的游覽,便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作,讓人對萊茵河畔產(chǎn)生了無窮的想象。朱自清采擷素材、運(yùn)用語言的能力可見一斑。
“我”雖然在文章中被刻意回避了,但仍處處存在:在輪船的甲板上觀覽了萊茵河兩岸的古跡,聯(lián)想到了聲聞巖的傳說,初步感受哥龍城的繁華,然后登岸參觀了哥龍大教堂。
如果要挖掘思想意義,或許會很失望;如果要感受文字魅力,可謂珠璣四處。
描寫“中萊茵”兩岸山上舊時堡壘時,用“高高下下”“錯錯落落”“斑斑駁駁”就總括了舊堡壘嚴(yán)整密集的布局,句式整飭,極富音樂感。還有兩處聯(lián)想:“那些古色古香各種各樣的堡壘歷歷的從眼前過去;仿佛自己已經(jīng)跳出了這個時代而在那些堡壘里過著無拘無束的日子”“火車卻不如輪船:朝陽不如殘陽,晴天不如陰天,陰天不如月夜——月夜,再加上幾點(diǎn)螢火,一閃一閃的在尋覓荒草里的幽靈似的”。前者長句中嵌著多處四字詞,像是貫在一起的珠玉;后者整散結(jié)合,干凈利落。
對仙女子傳說的述說最絕妙,采用中國古代傳奇小說的語言,簡潔、精煉;其中對聲聞巖的介紹,又得古代寫景散文的妙處,筆法和酈道元的《三峽》極其相似;最后所引淦克超先生翻譯的海涅吟詠此事的詩,又具有漢樂府詩的意境:這就讓西方的景、傳說、詩披上了中國文學(xué)的衣裳。
哥龍大教堂的描寫與堡壘不同,相比于描寫堡壘用遠(yuǎn)眺、粗描,它則是近觀、細(xì)刻。既有尖拱和直棱上繁密的雕刻,也有門墻上尖塔的高聳入云;既有在下仰視產(chǎn)生的絕高之嘆,又有登高俯視產(chǎn)生的渺小之感。特別是月光里尖塔的比喻——像是人天僅有的通路,又像是人類祈禱的一雙胳膊,讓人感受到來自作者心中莊嚴(yán)肅穆的敬意。
真想去看看萊茵河啊!
上一篇:朱自清《荷塘月色》經(jīng)典散文導(dǎo)讀與鑒賞
下一篇:朱自清《論不滿現(xiàn)狀》經(jīng)典散文導(dǎo)讀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