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宗教傳說·喇嘛唐白和白宗姑娘》原文與賞析
(藏 族)
拉薩北面的娘熱山溝,有一座唐白群則廟:南邊的札那谿卡,有一座白宗姑娘崖。老人們都說:北邊的廟里,供著青年喇嘛娘熱唐白群則的神象;南面的崖石,是美麗的白宗姑娘的化身。他們本來是一對相親相愛的夫妻,被有權有勢的大喇嘛活活害死。如今,他們隔著拉薩吉曲河谷,你望著我,我望著你,不管刮風下雪,連眼睫毛都不眨一下,已經好多年好多年了。說起來,這里邊還有一段故事呢:
從前拉薩色拉寺里,有個漂亮得不得了的年輕喇嘛,名叫娘熱唐白群則。遠遠近近的女孩子只要瞟過他一眼,保險三天不想喝茶,五天不想抓糌粑。為什么呢?魂兒留在唐白群則身邊啦!
可是娘熱唐白群則,并不是像倉洋加措那樣風流浪蕩的喇嘛。他一不喝酒、二不賭博、三不打架,見到年輕的女子,就像老鼠見了貓,嚇得東躲西藏。每天老老實實地念經,誠誠懇懇地學法,把經堂擦拭得閃閃放光。大活佛西繞堅贊,對他十分賞識和看重。
唐白群則十三歲進寺廟,十五歲捐群則,十七歲就當上了大活佛的侍從官。在佛法上,眼看有個金子一樣的好前程。寺廟里的 一些有權有勢的大喇嘛,早就把他看成眼里的砂子,靴底的刺,賭咒發誓要像捏死虱子一樣捏死他。他們說: “唐白群則這小子,如今就像順風的風箏往上升,我們給他來一場雞蛋大的冰雹,叫他從彩云里栽進臭泥坑。”
拉薩河的南邊,有個色拉寺管轄的莊園,叫做札那谿卡。就在這個時候,谿卡的管事喇嘛,跟著當地一個女子跑得無影無蹤。幾個大喇嘛聽了,高興地拍著肚皮慶賀,說:“好了!時機來了!”便一起去見大活佛西繞堅贊,保薦娘熱唐白群則到札那谿卡去當谿堆。
活佛一聽,連連搖頭說: “不行!不行!”他還很生氣地指著大喇嘛們說: “喂!諸位:我們札倉有上千個喇嘛,上百個群則。你們完完全全可以在一千個里邊挑,一百個里邊挑。為什么偏偏要把我手下的人弄走,耽誤他的經學,影響他的前程!”
大喇嘛們裝做嚇得發抖,一個個趴在地上不停地磕頭,就像老母雞啄青稞。他們說: “活佛仁波青呀!請睜開你老人家的慧眼看一看呀!這札那谿卡,是個產妖女的窠子;我們派去的七個喇嘛,被她們勾引得還俗的還俗,私奔的私奔。拉薩老百姓還編了歌,在八角街上嘲弄我們。這回要不派娘熱唐白群則這樣佛心端正、慧根堅穩的喇嘛去管事,寺廟里就找不出一個合適的人了。寺產損失事小,敗壞了大活佛你老人家的聲譽事大呀!”
大喇嘛們這么一講,活佛西繞堅贊只好點頭同意。他把唐白群則招到法座跟前,親自替他加持摸頂,囑咐說: “去吧,我的好弟子唐白群則!你到了谿卡,萬萬不要和年輕女子調笑。在一百個女人里邊,九十九個都是羅剎變的; 出家人沾了女人的黑體,死后會落進最最可怕的地獄,受不完六道輪回的痛苦。”唐白群則心里根本就不想去當谿堆,嘴巴上還要“拉索”、“托及”地答應,活佛的話,是高山上滾下來的石頭,誰敢頂回去呢!
走出經堂,大喇嘛們圍上來,牛肚子一樣肥胖的臉上笑成一朵花,頂額的頂額,拉手的拉手,恭喜他年紀輕輕就當上了色拉寺下最富饒的谿卡的頭人,這是花一千兩藏銀也買不到的好差事。背后,他們又給白宗姑娘,送去一封密信,命令她想出種種辦法,勾引唐白群則還俗。這件事如果辦成了,可以給她免差免債,如果辦不成,不但要加差加息,還要用皮鞭講話。白宗是札那谿卡最美麗的玫瑰花,大喇嘛們幾次打她的主意,結果是玫瑰花沒摘到,還扎了一手刺。提起她的名字,大喇嘛們牙根還是癢癢的。
藏歷四月十王,唐白群則騎著大青稞騾子,從香嘎渡口過了拉薩吉曲河,到札那谿卡上任。谿卡外邊的壩子上,里三層外三層圍滿了人,都想看一看色拉寺最有名的美男子。年輕姑娘有的捧著青稞酒,有的端來酥油茶,有的帶著冰糖水果,她們想:只要唐白群則嘗上一點點,哪怕是麻雀嘴殼那么大的一點點,也比過節還要高興,比過年還要稱心。
在花朵一樣的姑娘里,穿著最漂亮的,是白宗姑娘,長得最美麗的,是白宗姑娘;笑聲最響亮的,也是白宗姑娘。真是往前走一步,抵得上一百匹駿馬的價錢;往后退一步,抵得上一百頭犏牛的價錢;露齒笑一笑,抵得上一百只綿羊的價錢;抿嘴樂一樂,抵得上一百只山羊的價錢。她左手抱著七色小藏墊,右手捧起嵌著松耳石的小酒壺,扭動珞瑜玉竹一樣的腰肢,走著海子輕波一樣的細步,笑嘻嘻地攔住娘熱唐白群則的馬頭,說: “我叫札那白宗姑娘,請你嘗嘗我釀的酒甜不甜?請你試試我釀的酒香不香?”接下來,又用迷人的調子唱:
歡迎啊歡迎,
歡迎娘熱唐白群則光臨,
歡迎群則哈羅花兒光臨;
你累了吧,請下馬坐一坐,
你渴了吧,請把酒嘗一嘗。
這酒是頭輪二輪酒,
酒里放了紅糖冰糖,
煮酒用的家鄉的白青稞,
釀酒的人兒是我白宗姑娘。
娘熱唐白群則騎在騾子上面,想起活佛的告誡,嚇得渾身打顫,酒也不敢接,歌也不敢答,眼睛也不敢正看,偷偷在騾屁股上抽了一鞭,像逃命一樣跑進谿本府。白宗姑娘想哭哭不出來,想笑也笑不出來,只好懶洋洋地回家。
過了三個月,河谷里麥子黃了,札那溪卡的望果節到了。溪卡附近的男男女女,都在草壩子上跑馬射箭、唱歌跳舞;只有唐白群則,一個人鉆在小經堂讀經念佛。白宗姑娘穿著彩云一樣鮮艷的衣袍,系著桃花一樣美麗的圍腰,戴著星星一樣閃灼的首飾,走進小小的經堂找唐白群則,還嬌聲嬌氣地唱:
請你聽一聽呵,
娘熱唐白群則聽呀,
群則哈羅花兒聽呀;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望果節,
老頭老太婆都在喝酒狂歡。
你去唱唱歌好不好?群則呀,
你去跳跳舞行不行?群則呀,
不唱歌不跳舞的話,
出門看看熱鬧成不成?群則呀!
唐白群則偷偷看了一眼,白宗姑娘漂亮得叫他大吃一驚。他馬上想起修行人的本份,臉兒羞得跟紅布一樣通紅。他趕快低下腦袋,念了九遍六字真經,接下來唱道:
請你聽一聽吧,
札那白宗姑娘!
十三歲我當喇嘛修佛身,
十五歲我捐群則積功德,
十七歲我給活佛當索本,
佛根像雪山一樣堅穩。
菩薩腳下我發過誓,
活佛面前我受過戒。
這輩子我不跳舞,姑娘呀,
這輩子我不唱歌,姑娘呀,
這輩子我也不尋歡作樂,
請你快快出去吧,姑娘呀!
白宗姑娘十分失望,傷心得淚水打濕了花衣裳,歪歪扭扭地走出經堂。唐白群則也定不了心思念經學法,一個人坐在墊子上發呆。
又過了三個月,割完了青稞打完了場,雪花飄飄的寒冬到了。札那谿卡的大小差巴,家家戶戶忙著給寺廟支差。青稞堆在谿卡的院子里,各家各戶要輪流派人看守。這一天晚上,正輪到白宗姑娘當班。天氣冷得不得了,野狗凍得不敢吱聲。白宗穿著單薄的衣衫,蹲在院里索索發抖,她對著唐白群則的窗戶這樣唱:
請你聽一聽呵,
娘熱唐白群則聽呵,
群則哈羅花兒聽呵!
星星在天上凍得打顫啦;
姑娘在門外冷得發抖啦;
有茶讓我喝口茶好嗎?群則呀!
沒茶讓我烤點火好嗎?群則呀!
有被子讓我暖暖身好嗎?群則呀!
沒有被子讓我躲躲風好嗎?群則呀!
唐白群則在里邊聽了,心里七上八下。開門吧,自己是一個喇嘛,夜半三更讓一個年輕女子進來,成什么體統?不開門吧,讓這第一個好姑娘在門外受凍,實在于心不忍。最后,還是咬了咬牙、狠了狠心,隔著房門告訴白宗姑娘:
請你聽一聽吧,
札那白宗聽吧!
十三歲我進寺廟修佛身,
十五歲我捐群則積功德,
十七歲我給活佛當索本,
佛根像雪山一樣堅穩。
菩薩腳下我發過誓,
我不能讓你進來烤火,姑娘呀!
我不能讓你進來喝茶,姑娘呀!
我也不能給你借被御風寒,
請你快快走開吧,姑娘呀!
唱完,唐白群則在墊子上翻過來、滾過去,瞌睡不曉得飛到哪里去了。過了一陣子,他聽見白宗坐在門外,“次秀”、“次秀”,哭得傷心。他身不由己,把門打開一條小縫,把白宗姑娘拉進了房中。
雞叫頭遍,唐白群則醒來,看見自己身邊睡著美麗的白宗姑娘,手上戴著訂情的戒指,嚇得不得了,連忙從墊子上滾下來。他想起自己多年積下的功德,佛法上的前程,這下子就像太陽下的雪花,溶化得干干凈凈,心里的骨頭都急碎了。趕緊跑進小經堂,爬到菩薩的腳下,不停地磕頭作揖,額頭碰得鮮血淋漓,他對菩薩這樣地哀求:
哎嗞嗞嗞,我多么難過,
啊嘛嘛嘛,我多么悲傷!
千手千眼的觀世音呵。
大慈大悲的強巴佛!
救苦救難的眾度母呀,
剃度我的西繞堅贊大活佛!
請赦免我的罪孽呵,
請指引我一條生路。
這時候,白宗姑娘進來,遞給他一張羊皮藏紙。唐白群則一看,是大喇嘛們要白宗勾引他還俗的密信。他做夢也沒有想到,把他推下孽河苦海的,就是自己寺廟里的總管喇嘛、鐵捧喇嘛一幫人,氣得全身像樹葉一樣發抖,癱倒在地,半天才醒過來。白宗說:“群則呵!我不是聽了大喇嘛的話來害你,我是從心窩窩里喜歡你呀!”接下來,又真心真意地唱:
請你聽一聽呵,
娘熱唐白群則聽呵,
群則哈羅花兒聽呵!
你看那天上的白鶴,
為什么總是雙雙飛過?
你看那地上的野鹿,
為什么總是對對漫游?
你看那神龕的菩薩,
為什么也有公有母?
你看那人間世上,
到處有夫妻的歡樂。
你是單身的男子,
我是未嫁的姑娘!
如果我倆結成雙,
神仙也會下來慶賀。
白宗姑娘講得道理,唐白群則沒有話兒反駁。于是,兩個人的情感,一天比一天親密。好比金鹿離不開青草地,畫眉鳥離不開柳樹林。
札那谿卡到色拉寺,只有一兩天的路。唐白群則和白宗姑娘相好的事,早有人偷偷報告了幾個大喇嘛。不出三天,寺廟送來書信,叫唐白群則趕回去念經。
唐白群則一聽,臉都嚇白了,戒指戴在手上,左拔右拔也取不下來,就像生了根一樣。他沒有一點辦法,拿一把羊毛包著,騎著大青騾趕緊趕慢地跑回去。
念經的時候,鐵棒喇嘛拿著根酥油筒那么粗的鐵皮棒,“咱啷”、“咱啷”地走過去。他指著唐白群則的手指,怪聲怪調地問: “喂,谿堆先生,手指上纏著羊毛干什么呀?”唐白群則說:“割青稞不小心,鐮刀劃破了手。”鐵棒喇嘛心里早就有數,伸出狗熊一樣大的手,抓住唐白群則的手腕,一把扯去指頭上的羊毛,當眾露出金晃晃的訂情戒指。
鐵棒喇嘛高興得不得了,當場大嚎嚎叫,像發情的公驢一樣:“全知全能的大活佛請看呀!各位喇嘛群則請看呀!這個娘熱唐白群則,自吹禪心比雪水還干凈,佛根比雪山還堅穩,如今他干出了世界上最骯臟的事情,把妖女的臟物帶進了神圣的佛殿。”
大活佛西繞堅贊不停地嘆息,腦袋搖得像雙面的法鼓,離開法座到內室參禪去了,把唐白群則留給鐵棒喇嘛處置。唐白群則呢,早就嚇掉了魂魄,哪怕全身都是嘴巴,也沒有辦法為自己辯解。鐵棒喇嘛把他帶到殿外,用生牛皮鞭子抽打。可憐唐白群則從小讀經禮佛,皮肉細嫩得像白酥油,只挨了幾鞭子,就皮開肉綻、鮮血淋漓、昏死過去。這時,白宗從札那谿卡跑來,跪在鐵棒喇嘛腳邊,苦苦地哀求:“大喇嘛呀大喇嘛!我不要你們免我的差,也不要你們免我的債,只求把這個可憐的人,賜給我去供養吧!”
鐵棒喇嘛對她不睬不理,吩咐狗腿子狠狠地抽,狠狠地打!白宗姑娘把心一橫,拿出密信要到活佛那里告狀。鐵棒喇嘛才收了鞭子,宣布唐白群則破戒還俗,永遠革出教門,罰款一千兩藏銀,重刷佛殿菩薩金身; 同時還要出兩馱酥油一馱茶,在札倉施茶三次,向全體喇嘛賠情。
白宗背著快要斷氣的唐白群則,回到自己家鄉。像母羊愛護小羊一樣,給唐白群則治病醫傷。并且請了一位受人敬重的老人,專門到娘熱地方去給唐白群則的父母雙親送信,信上說:“兩位老人家的兒子在札那谿卡還了俗,和我白宗姑娘結了婚。從人才來講也好,從相貌來看也好,我沒有配不上他的地方。老人家如果想念兒子,我們就一起到娘熱山溝去;老人家如果不想念兒子,我們就在札那谿卡落窩啦!”兩位老人對兒子還俗,本來就一肚子不高興,這回白宗請人送信,更是火上添油,當場撕掉書信,退回哈達和禮品,還說: “我們家只有穿黃袈裟的喇嘛,沒有黑腦殼的牲畜!”
唐白群則和白宗姑娘成親以后,日子過得又和睦、又幸福。唐白群則從小當喇嘛,什么農活也干不來。好在白宗姑娘又強健、又能干,家里地里弄得有條有理。農閑的時候,她跑到山上砍下一捆捆檉柳枝條,扎成掃把到拉薩八角街賣錢。家里談不上闊氣,倒也不饑不寒。過了一年,白宗姑娘生下個胖兒子,一會兒叫阿爸,一會兒叫阿媽,唐白群則覺得這才是真正人過的日子,連天上的神仙也羨慕。
胖兒子三歲的時候,唐白群則的老父母也回心轉意啦。老阿媽趕著一頭騾子能夠馱動的東西,從娘熱山溝來看望小倆口。唐白群則怕老媽不高興,把兒子藏在柳條筐里,囑咐他跟小老鼠一樣不要吱聲。
老阿媽進門就問:“我的媳婦呢?”唐白群則說:“到山上砍掃帚條去了。”阿媽又問: “我的小孫孫呢?”唐白群則還沒有回答,小胖子就從柳條筐里伸出來,喊: “嫫拉!抱我!”“嫫拉,抱我!”老阿媽抱出小胖子,左邊臉上親上三下,右邊的臉上親三下,笑得下巴都快掉下來了。
就在這個時候,白宗姑娘背著牦牛大的一捆檉柳枝條回來了,累得衣衫像水里泡過一樣。老阿媽拉著她的手,左看右看,眼淚在臉上橫流。她說: “好媳婦,你講的不錯,從人品,從相貌,你都比我那不爭氣的孽畜強得多!我們老倆口花掉了半個家業,替他謀了一個很好的官職,過幾天你們就搬到拉薩去,再不要到八角街上去賣掃帚了。”老阿媽住了三天,高興得合不上嘴,帶著小孫孫,跌跌絆絆回娘熱去了。
俗話說:每道墻縫,都是一只偷聽的耳朵。唐白群則要到拉薩做官的事,不知怎么又傳到色拉寺大喇嘛的耳朵里。鐵棒喇嘛帶著幾個狗腿子,連夜趕到札那谿卡,擁進唐白群則的家。屁股還沒挨墊子,便笑嘻嘻地說:“吉祥呵吉祥,大活佛原諒了你的過錯,派我們請你回寺廟去考西!”唐白群則早就看出他們不安好心,死活不肯去,鐵棒喇嘛一拍手,狗腿子就像老鷹抓小雞一樣,把他抓走了。就在這天晚上,喇嘛們偷偷地把唐白群則殺死在拉薩河邊,尸體用牦牛馱著,翻過果拉山,藏在澎波地方一個小小的佛塔里。
白宗姑娘從山上砍柴回來,找不到自己的丈夫,心里像鋼刀挖戳。她到娘熱山溝找,沒有,到色拉寺找,沒有,跑遍了拉薩全城,也沒有。于是她沿著拉薩河兩岸聽喊,在荒山野嶺中到處尋找。她一邊奔走,一邊呼叫著唐白群則的名字,別說有血有肉的人聽了難過,就是無血無肉的石頭也落淚傷心。就這樣,她找了一天又一天,找了一月又一月,找了一年又一年,她美麗的臉龐憔悴了,她明亮的眼睛呆滯了,她苗條的身子佝僂了,可是,她還是天天找,月月找,年年找,……到后來,白宗姑娘自己也失蹤了。
有人說是投了拉薩河,有人說是成了瘋子,有人說她爬上了高高的山崖,天天朝娘熱地方盼望,最后自己的身體,也變成了一塊崖石。
《喇嘛唐白和白宗姑娘》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動人心弦的愛情故事。不過,與一般的愛情故事不同,它始終置于宗教的氛圍中。
作品故事發生在拉薩的著名寺廟——色拉寺內。作品描繪了森嚴的佛堂、虔誠的佛僧、嚴肅而莊重的宗教禮儀,作品的主人公則是色拉寺內的喇嘛唐白。
喇嘛教是我國西藏地區地方化了的佛教,是中國佛教的一支。“喇嘛”是藏語漢譯,意為“上師”、“上人”。原為藏人對佛教高僧和寺廟首領的尊稱,后來對一般出家的僧人(藏語稱“扎巴”)也尊稱為喇嘛。喇嘛在過去的西藏社會具有特殊的地位,藏諺說:“無喇嘛上人,如何得近佛?”可見喇嘛受人敬信之深。
故事發生的具體年代已不可考。但據有關學者推斷:“主人公生前是色拉寺的喇嘛,死后是赫赫有名的藏主,娘熱仲麥村人桑結加措的結哈(保佑神)。因此不會早于修建色拉寺的1419年,也不會晚于桑結加措出生的1653年。”這一時期正是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確立鞏固的時期。自元代八思巴被封為“大寶法王”起,就是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開始。十四世紀中葉,喇嘛教噶舉派的帕竹支系掌管西藏地方政權時,“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宗教文學作品,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都是特
大凡以宗教生活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往往宣揚神力的非凡高超,宣揚神的無量功德,又往往把人寫成神,借此宣揚宗教教義。這篇作品的選材是新穎的,在濃郁的宗教氛圍中,作品不肯為高僧大德樹碑立傳,而是深深扎根于廣闊的現實之中。
這個故事是以唐白喇嘛的悲劇貫穿始終的。唐白喇嘛“十三歲進寺廟,十五歲捐群則(喇嘛的一種職稱),十七歲就當上了大活佛的侍從官。在佛法上,眼看就有金子一樣的好前程”。但是有權有勢的大喇嘛把他視為“眼里的砂子、靴底的剌,賭咒發誓要像捏死虱子一樣捏死他”。他們威脅身為奴隸的姑娘白宗要她引誘唐白群則還俗,否則就要“加差加息,還要用皮鞭講話。”唐白與白宗,從相識到相愛。但是在封建農奴制的漫長年代,藏族婦女受到經濟、政治的雙重壓迫,還被宗教視為羅剎(魔鬼)和不潔之物,社會地位非常非常低下。唐白喇嘛被斥責為“干出了世界上最骯臟的事情”,他被打得鮮血淋漓,趕出佛門。鐵棒喇嘛等有權有勢的人還不甘休,最后把他殺死在拉薩河邊。寺廟本為積福行善之地,喇嘛也應是慈悲為懷的圣人,但有權有勢的大喇嘛卻為非作歹,飛揚跋扈,草菅人命,傷天害理。作品揭示出在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鞏固時期西藏喇嘛內部的陰暗面:即披袈裟的人人性的扭曲與丑惡,靈魂的齷齪與骯臟。
作品鞭撻的并非喇嘛教本身。在公元十世紀末,喇嘛教已成為藏民的普遍信仰。唐白喇嘛就是一位真心虔誠潛心經學的苦行僧,一位清心寡欲的清教徒,他自認 “佛根像雪山一樣堅穩。菩薩腳下我發過誓,活佛面前我受過戒。” 當他身不由已地與白宗姑娘結合后,他 “心里的骨頭都急碎了……不停地磕頭作揖,額頭碰得鮮血淋漓。”作品用大量的筆墨,通過真切細膩的細節描寫,層層渲染,反復鋪墊,表現唐白群則性格的善良敦厚、對喇嘛教的真誠篤信。他夢寐以求步入佛學理想的最高境界,也不乏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幻想的編織,但殘酷地現實使他的理想歸于毀滅,作品表現出他被無情地打入現實世界時靈與肉的苦痕,這與那些工于心計,借刀殺人的有權有勢的大喇嘛們的言行形成強烈鮮明的對照,對照愈鮮明,對丑惡的揭露與鞭撻也就愈深刻。
在理性與感性、理想與現實; 佛境與世谷的矛盾與痛苦之中,唐白群則被無情地打入了他不愿追求的世俗世界。當他追求的佛學理想被撞得粉碎之時,作品描繪了世俗生活的畫面,并進一步描繪出唐白群則內心的微妙的變化:“這才是真正人過的日子,連天上的神仙也會羨慕。”如果說,有權有勢的大喇嘛的倒行逆施從一個角度說明 “神”即為“人”的話,那么,唐白群則的變化從另一角度做了說明。作品的宗旨并沒有反佛教,但是,當情節按照人物的性格發展的必然邏輯向前推進時,在云山霧罩的宗教氛圍中,透露出朦朧的人性的啟迪。
當罪惡披著袈裟的時候,佛學的圣殿帶給人的是迷惘與失望。與道貌岸然的權貴喇嘛相比,白宗姑娘地位如此低下,只是一個付債的女妖。在與坎坷的命運與不幸的遭遇抗爭的過程中,她在不斷求索人生的真諦。這種求索集中體現在她對唐白群則的愛情上。她勇敢地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把她與唐白真情的結合看做天經地義的事,在佛堂上眾目睽睽之下,她毅然背起了被打得遍體鱗傷的唐白群則,為表明唐白群則的無辜和他們之間不容的褻瀆的愛情,她化做了一塊巖石。她對情人愛得深沉、愛得火熱。這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當生命與真理擺在一個天平上的時候,她付出了生命,張揚了真理。她的形象深深地撥動了讀者的心弦。
作品的主題是鮮明的: 它鞭撻了喇嘛教內的丑行,謳歌了青年男女的正直與善良。在佛法森嚴的封建社會,給人一線曙光。
作品的主題是在人物形象的細膩刻畫和故事情節逐步展現中暗示出來的。這里沒有抽象的議論,沒有平鋪直敘的說教,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真實可信、生動活脫,具有濃隨的生活氣息。
這主要得力于文章的語言。文章語言主人以敘述為主,將情景的描寫融于事件的敘述之中,在敘述描寫之中又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例如故事的開始,即把敘述、描寫、抒情熔為一爐,感人至深、催人淚下。在敘述中人物的語言行動占很大份量,而這些語言又往往擷取藏族人民所喜聞樂見的比喻。作品是這樣描會白宗姑娘動人的魅力:
在花朵一樣的姑娘里,穿得最漂亮的是白宗姑娘,……真是往前走一步,抵得上一百匹駿馬的價錢……露齒笑一笑,抵得上一百只綿羊的價錢; 抿嘴
樂一樂,抵得上一百只山羊的價錢……美麗動人的外貌又不為威武勢力所屈,烘托出她如水晶石般純凈高尚的心靈。而這些比喻又是高原牧民所喜聞樂見。在唐白群則與白宗姑娘相愛的過程中,人物對話用了詩體語言,這些語言既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人物的思想情感又有濃隨的抒情色彩,如:
你看那天上的飛鶴,
為什么總是雙雙飛過?
你看那地上的野鹿,
為什么總是對對漫游……
以物喻人,情意綿綿,新穎脫俗,不落窠臼。
上一篇:《經籍、寓言故事·吹法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基督教文學·《圣經·新約》·因地制宜》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