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法國卓越的啟蒙思想家,著名的《百科全書》的組織者和主編。
1713年10月5日,狄德羅生于法國朗格爾一個有名的制刀師傅家庭。童年曾受過耶穌會學校教育。1729年到巴黎求學,19歲獲得巴黎大學文學碩士學位,然后開始學法律。父親只準他學醫學或法律,但他更熱衷于數學、語言學、哲學和文學,并且顯示了非凡的才能。可是這不合父親的心意,因此停止了對他的資助。從1734至1744年,狄德羅過著十分貧困的生活。他靠為傳教士撰寫訓誡、翻譯書籍以及當家庭教師等種種手段來謀生,所獲報酬寥寥無幾。雇主想到給點什么就給點什么:幾件襯衣,一張椅子或桌子,幾本書籍,或給一點錢,甚至什么都不給。狄德羅常常流落街頭,有時身無分文,不得不餓著肚子上咖啡館去求宿。但他從不戚戚于粗糲薄衫的貧賤生活,相反卻磨煉了他的堅強斗志。狄德羅通過對社會的廣泛接觸和深刻了解,花了大量的時間來思考問題,產生了許多深刻的見解,成為震古鑠今的曠世逸才。
1743年,狄德羅在咖啡館中結識了盧梭,兩人的友誼持續了15年。通過盧梭,他又結識了孔狄亞克。有一段時期,三位哲學家每星期總要聚餐一次。狄德羅還愛好參加霍爾巴赫家中有名的討論會。他健談善辯,吐落珠璣,深受朋友們的欽佩。
同年,狄德羅同一位布商的女兒結婚。但終因兩人沒有共同語言而感情不融。所生四個孩子,僅有一個女兒幸存,后來成為他的精神倚托。
1745年,出版商布雷東聘請他編纂《百科全書》。為了謀生,處于貧困中的狄德羅以極大的熱情接受了這項工作。
在主持編輯《百科全書》的同時,狄德羅寫了許多杰出的哲學著作。1746年,他匿名發表了第一部哲學著作《哲學思想錄》。他在書中以隨感的形式向天主教關于上帝的傳統迷信宣戰。他指出:上帝是沒有的;上帝創造世界是一種妄想;上帝只是一個想象的東西。他辛辣地嘲諷:“一個人若為一種他認為虛偽的宗教信仰而死,他將是一個瘋狂的人。一個人為一個虛偽的,但他信以為真的宗教信仰而死,或為一種真的,而他并沒有證明的宗教信仰而死,是一個狂熱的盲從者。”他公開宣布,“我的信仰決不是聽憑第一個碰到的江湖賣藝人的擺布的。”他旗幟鮮明地宣揚無神論,因此立即被反動的統治階級視為極端危險的人。巴黎警察局建立了狄德羅的專門檔案,巴黎法院也判決把此書銷毀。但是狄德羅并沒有被嚇倒。一年后,他寫成《懷疑論者的散步》,繼續宣傳無神論思想。1749年又發表了著名的《論盲人書簡》,強調知識來源于感覺,感覺是外部世界作用于感官的結果。他對唯心主義者進行無情的抨擊,給他們勾出一幅畫象:“我們稱為唯心主義者的,是這些哲學家:他們只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以及那些在他們自己的內部相繼出現的感覺,而不承認別的東西;這種狂妄的體系,在我看來,只有在瞎子那里才能產生出來;這種體系,說來真是人心和哲學的恥辱,雖然荒謬絕倫,可是最難駁斥。”這篇著作的發表,表明狄德羅向唯物主義邁出了重大的一步。
狄德羅的大膽的無神論思想觸怒了反動的統治階級。1799年7月的一天早晨,一群警察來到他家中,翻箱倒柜,搜查了他的文章,接著拿出了逮捕證。這位哲學家只對妻子說了聲晚飯不用等他,二話沒說便跨上了警車,被押到萬森監獄。由于他堅決拒絕說出印刷商的名字,因此遭到加倍嚴厲的懲罰。他被關進獄中的地牢,一個月不準外人來探監。他被捕時口袋中僅裝有一本彌爾頓的長詩《失樂園》,成了他獄中的唯一伴侶。他從窗邊石板上刮下粉末,碾細后在一只破玻璃杯里同酒調成墨水。口袋中碰巧找到了一根牙簽,就成了他的筆。他在書的扉頁和每頁的空白邊緣寫下了他的許多思想。為了給后人作借鑒,他還在墻上寫下了他制作筆墨的訣竅。本來狄德羅很可能在這里被關上幾年,但由于朋友們的多方營救,3個月后他被釋放了。
狄德羅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不屈不撓的。他出獄后以更大的熱情投入了《百科全書》的編寫工作。出版商的原意只是要把英國伊弗雷姆·錢伯斯的《百科全書》譯成法文。但狄德羅改變了整個工作的性質,擴大了《百科全書》的內容范圍。他不僅計劃編出一部空前的綜合性參考著作,而且決心通過《百科全書》的編纂出版,來“改變大家的思想方法”,掀起一場“人類精神上的革命”。他利用這項工作來動員激進的和革命的力量,集合了一大批工作人員,其中有文學家、科學家,甚至牧師;有的已有名望,有的才剛剛開始自己的事業。他們都熱情地為一個共同目標奮斗:通過傳播知識,向反動的宗教和社會勢力發動猛烈的進攻。以《百科全書》的編寫和出版為中心,形成了法國啟蒙思想運動的高潮。以狄德羅、達朗貝爾、孔狄亞克、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等為代表的參加《百科全書》的編寫工作、并有共同的唯物主義啟蒙思想的人士,在歷史上被稱為《百科全書》派。
狄德羅對傳統和權威提出了懷疑和反對。他相信人類理性的力量,常常提出一些社會革新的建議,對反動的政治和宗教體制提出強烈的挑戰。因此,狄德羅和《百科全書》從一開始就為反動統治階級所仇視,成為保守分子和反動派集中攻擊的目標。1751年《百科全書》第一卷出版后,政府就指令3名天主教徒檢查官逐條進行審查。1752年1月第二卷出版后,政府下令禁止出版,沒收原稿。狄德羅及時地把底稿轉移,藏在自己的家里。但編輯出版工作卻中止了近一年的時間。由于這項工作的影響越來越大,訂購者越來越多,政府不得不同意繼續出版。1758年出到第7卷時,愛爾維修的《精神》一文受到巴黎議會的譴責并被焚毀。該文據說被收入了《百科全書》,因而《百科全書》被列為危險書籍而正式被禁。1759年政府吊銷了繼續出版的許可證。同狄德羅合作的另一編輯達朗貝爾因受到威脅而辭職。有些朋友勸狄德羅放棄計劃去逃生。一貫支持《百科全書》、在出版兩卷后就宣傳它會給法國帶來榮耀的伏爾泰,此時也勸狄德羅到外國去完成他的工作。但他的回答是:“不,放棄工作就是逃避困難,這正是那些要迫害我們的惡棍所希望的。”他從心底喊出了他的呼聲:我們應該做勇敢的人,藐視敵人,利用檢查者的弱點。一個人活著就應當工作,要成為一個對人類有用的人!面對敵人的陰謀迫害和朋友們的離棄,狄德羅毫不畏懼,絕不動搖。他既沒有停止工作,更沒有逃之夭夭。相反,他勸出版商繼續爭取獲得了悄悄出版的許可。從此以后,艱巨的編纂重擔就落在他一人的肩上。然而,最使他失望和痛心的是,他于1764年發現,出版商布雷東從經過他校對審定的清樣中,把許多最重要最精彩的內容偷偷地作了修改或者干脆抽掉了。狄德羅發現后悲痛欲絕,在出版商面前,在妻子兒女面前熱淚潸潸,幾個星期寢食俱廢。他在給布雷東的信中悲憤地說:“我心靈上至死都帶著這一創傷。”
狄德羅嘔心瀝血,不僅為《百科全書》承擔了大量的組織、編輯、審校工作,而且親自為該書的哲學、社會理論(倫理學)、美學和工藝撰寫了一千多篇文章和條文,并為該書監制了三千多幅插圖。《百科全書》共28卷,從1751年出版第一卷到1772年發行最后一卷,前后經歷了21年的時間。狄德羅幾乎傾注了畢生的精力,終于完成了這部巨著。在1765年審閱最后幾頁文稿時,他感慨萬千地寫道:“再過十來天,占用了我20年時間的一項工作就要完成了。這并沒有大大增加我的財產,卻使我幾經風險,差點要離開祖國,失去自由……”。
從廣義上來說,《百科全書》的中心寓意是: 人的本性是好的,世界也可以被建成為稱心合意的居住之地;世上的罪惡都是有害的教育和有害的制度造成的。現在聽來,這一樂觀的思想似乎是十分平常的老生常談。但在當時的法國,這是一個十分美好的福音,意味著一種新制度的開始。這同當時的人生和道德觀念中的禁欲主義、藝術中的形式主義、社會秩序中的絕對主義以及思想上的愚民政策都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馳的。《百科全書》是新思想的宣傳者和新的精神力量的組織者。《百科全書》的編纂出版,是狄德羅一生中最杰出的貢獻。
狄德羅是十八世紀法國卓越的思想家、哲學家。他的哲學著作,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以外,主要的還有《論解釋自然》(1754,被譽為十八世紀的方法論,對科學采取新的實驗態度的先驅)、《達朗貝爾和狄德羅的談話》和《達朗貝爾的夢》(1769寫完, 1830發表)、《哲學思想錄增補》(1770)、《關于物質和運動的哲學原理》(1770)等。在所有這些著作中,他始終堅持唯物主義的反映論,認為我們的一切認識來源于感覺,認識是外界作用于感官的結果,強調實驗應該一再重復,堅信人的概念只有在和外界的東西聯系起來才成為堅實可靠。他把物質看成是客觀存在的、多種多樣的、具有各種特性和運動的,承認物質是本源和第一性的。他把物質“分子”看作自然界的統一基礎,“分子”永恒不滅,為數無窮,并且同時間、空間和運動不可分離。他認為靜止是相對的,而運動才是絕對的。他反對物種不變之說,認為有機物是從無機物過渡來的。這些先進的思想預示了進化論的起源,導致產生了后來的物質細胞結構理論。狄德羅的哲學思想具有豐富的辯證法因素。與他同時代的伏爾泰和盧梭雖然也都相信人類的進步,但他們還只是自然神論者,相比之下,狄德羅卻已是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列寧贊揚他非常接近現代唯物主義的觀點。
當然,狄德羅的哲學思想還沒有擺脫當時機械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文中指出,十八世紀的唯物主義主要是機械唯物主義,因為那時在所有自然科學中達到了某種完善地步的只有力學。化學剛剛處于幼稚的燃素說的形態中,生物學尚在襁褓中。“在十八世紀的唯物主義者看來,人是機器。”①在狄德羅看來,世界雖不是一個神,但“是一架機器,有它的齒輪、纜索、滑車、彈簧和懸擺”。他不懂得事物的內在矛盾是物質運動的根源,因而他的哲學思想并沒有超出機械唯物主義的范圍。
狄德羅還是十八世紀法國重要的文學家,在法國現實主義小說的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最重要的文學作品有三部小說:《修女》(1760寫成,1796發表),通過被迫當修女的蘇珊對修道院里非人生活的強烈反抗,揭露和批判了反動宗教的虛偽和殘暴;《宿命論者雅克》(1773寫成,1796發表),通過雅克及其貴族主人的漫游和帶有哲理性的談話,暴露了十八世紀法國封建社會的黑暗;《拉摩的侄兒》(1762寫成,1823才在法國出版),作者通過拉摩的侄兒之口,對敵人進行了出色的嘲諷,同時還對音樂、創造性、天才和倫理學展開了討論。這部小說是馬克思、恩格斯很喜愛的作品,馬克思贊譽為“無與倫比的作品”,恩格斯把它和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并列為形而上學盛行時的法國人寫出的兩部“辯證法的杰作”。此書也曾受到德國詩人歌德的大力推崇,在法國出版之前就把它譯成了德文(1805)。
狄德羅的社會政治觀點充分表達了憎惡封建社會、打破封建羈絆而發展個人主義的資產階級的要求。他從人性出發,強調人生而自由平等,認為這是不容剝奪的權利。他認為社會的性質是由政治組織和法律制度所決定的,渴望有“開明君主”來治理社會,主張“君主立憲”制。他甚至崇拜中國的皇帝,認為中國皇帝的圣諭和法令就象父親對子女的告誡一樣。他還流露了一些烏托邦的思想,曾憧憬一種沒有專制的魔王、沒有宗教與僧侶,人們融融樂樂過著自由的生活,象一個大家庭一樣的理想的社會。
狄德羅在文藝理論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是一位出色的藝術批評家和美學理論家,為戲劇、繪畫和美學建立了完整的理論體系。
在戲劇藝術方面,他最重要的論著有《關于私生子的談話》(1757)、《論戲劇藝術》(1758)和《演員是非談》(1773—1778內寫成,1830發表),對戲劇的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反對過時的古典主義的條條框框,強調舞臺上需要有更多的現實主義,主張創作反映現實生活的“嚴肅戲劇”,劇中人不用典雅的詩句, 不以“英雄”人物的豐功偉績為題材,而以日常口語來描寫“市民”的家庭生活和社會關系。
在文藝批評方面,最重要的論著有《沙龍》(1761、 1763、1765、1767),這是他為《文藝通訊》刊物撰寫的關于兩年一度藝術展覽會的報導和評論,為后來的藝術批評樹立了標準,因而他常常被視為現代藝術批評的奠基人。
狄德羅的美學思想最早表達于《百科全書》的“美學”一章,后于《論繪畫》(1765)一書和《沙龍》中充分反映出來。 他反對“純藝術”,堅持“美”和“真”的聯系,號召畫家不以古人而以自然為師。他對形形色色的主觀主義美學思想進行了批判,捍衛了唯物主義的美學,構成他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一部分。
狄德羅的收入一直很微薄。《百科全書》編纂完畢后,他更失去了固定的收入。為了給他唯一的女兒準備嫁妝和留一點財產,他決定出售自己的藏書。俄國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以高價買下了他的藏書,后又任命他終生為她管理這些書籍,每年給予較高的薪俸,企圖利用狄德羅寄希望于“開明君主”這一弱點。他對俄國女皇感恩戴德,1773年前往彼得堡向她謝恩,并向她進獻計策,建議進行政治改革。但女皇對他的主張根本不予理采。1774年狄德羅只好離開彼得堡回國。
狄德羅在晚年病中所寫的《論賽涅卡》(1778)是他一生的自辯書。他在1781年寫成的劇本《他是好還是壞?》中塑造了一個事事關心他人,唯獨不考慮自己的主人翁形象,被認為是他自己一生的寫照。
1784年7月30日,狄德羅吃過晚飯后,坐在桌邊,用肘撐著桌子就奄然長逝了。直至臨終前不久,他還同朋友們談論科學和哲學。他女兒聽到他講的最后一句話是:“懷疑是向哲學邁出的第一步”。逝世后,他女兒把他的書籍和手稿都交給了葉卡特琳娜二世,只留下了小部分手稿,后來存入了法國國家圖書館。
狄德羅在法國歷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他在推動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發展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以及提倡科學反對宗教神學的斗爭中,是一名卓越的旗手和徹底的戰士,理應屬于為行將到來的革命而喚醒人們的偉大人物之列。
革命導師恩格斯對狄德羅的一生作出了最恰當的評價:“如果說,有誰為了‘對真理和正義的熱誠’(就這句話的正面的意思說)而獻出了整個生命,那末,例如狄德羅就是這樣的人。”①
上一篇:狄奧多利克
下一篇:玻利瓦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