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感遇(其五)》原文與賞析
陳子昂
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
傾奪相夸侈,不知身所終。
曷見玄真子,觀世玉壺中?
窅然遺天地,乘化入無窮。
陳子昂(約660—約700),字伯玉,梓州射洪 (今四川射洪縣) 人,主要生活在武則天時期。24歲時進士及第,26歲時被武則天召見。依次做過麟臺正字、右衛胄參軍、右拾遺等官。后因仕途失意,辭官歸鄉,被縣令羅織罪名,逮捕入獄,死于獄中。
陳子昂 “本為貴公子”(《感遇》三十),出身地方有名的富豪世家。祖父陳辯,少習儒學,隱居不仕,修養生之道,家累千金。父親陳元敬“瑰瑋倜儻,年二十,以豪俠聞。屬鄉人阻饑,一朝散萬鐘之粟而不求報。”“因究覽墳籍,居家園以求其志,餌地骨鏈云膏四十余年”(盧藏用 《陳氏別傳》)。可見,這是一個精通儒術,酷愛老莊無為避世思想而又不樂仕進,在鄉里頗著聲威的世代土著地主家庭。陳子昂為人任俠仗義,輕財好施,受父祖輩的影響是很深的,《新唐書 ·陳子昂傳》說他: “資褊躁,然輕財好施,篤朋友。”同時,他聰明好學,機警過人,很快便博覽群書,精通典籍,學會了作詩寫文章的本領,為他后來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的熏染,他開始修仙學道,“余家世好服食,昔嘗餌之” ( 《觀荊玉篇序》)。道家思想在他身上打下了烙印。特別是他第一次參加科舉便落第,郁郁寡歡,惆悵失意,回到家鄉便 “林嶺吾棲,學神仙擊未畢”( 《暉上人房餞齊少府使入京府序》),這時候他已經和禪門的暉上人相游了。
他的詩《感遇》(其五)正是這種思想的產物。這首詩按內容可以分成聯系并不緊密的兩個部分,前一部分寫了詩人極力否定的現實世界,后一部分則描繪了詩人夢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但這兩部分在意義上以完整的形態表現了詩人從譴責人世到逃離人世這樣一個主題。可以說,這是一篇嘆息人生禍福無常,贊美隱逸求仙,發揮佛老玄理的作品,全篇宣揚的最高標準是成仙。
“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傾奪相夸侈,不知身所終。”“市人” 代表一個特殊的階級,是街市下層復雜的混合體,在普遍的印象中這是一個很不本分、令人厭惡、缺少樸實的下級階層,因此儒道兩家格外鄙視它。在這里,詩人懷著鄙夷的心情,以尖銳的筆觸,無情揭露了市俗小人爾虞我詐、蠅營狗茍的丑惡嘴臉,同時,也表達了詩人不同流俗、不甘合污的高潔風格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情緒。矜,是炫耀的意思; 傾奪,是競爭,排擠的意思; 夸侈,是指以壓倒別人相夸耀。這些極富著力的詞句,寥寥數語,就把 “市人” 的庸俗、低下而又油腔滑舌的丑態描寫得活靈活現,形神畢肖。但是,在詩人看來,他們的更大悲劇在于 “于道若童蒙”和 “不知身所終”。童蒙,是愚昧無知的意思。《易 ·蒙卦》: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孔疏: “蒙者,微昧暗弱之名。” 《左傳》僖公九年孔疏: “幼童于事多暗昧,是以謂之童蒙焉。”一般來說,所有的宗教都圍繞著人生的終端問題而展開,道家也不例外。是苦煉修道成仙,還是在凡世庸碌一生?是孜孜求 “道”,還是 “童蒙”混世?詩人不滿于污濁的現實,卻又無可奈何,在深沉的苦悶中,遁入了道家的幻想世界,企圖以此求得精神的解脫。因此,詩人格其尖銳地嘲諷“市人”的卑渺,也隱露出自己的博大志趣和對于 “道” 的信仰。
“曷見玄真子,觀世玉壺中? 窅然遺天地,乘化入無窮。”詩人突然把筆鋒轉向遠離塵世的 “無窮”世界,并引出 “玄真子”來寄托自己的理想。“玄真子”是陳子昂銳意刻畫的仙人形象,與其說他是一個有形的超然人物,不如說是一種觀念的代表。他冷靜、漠然、孤獨,沒有任何的修飾、夸耀,與早期求仙詩中仙人的華美車輛、繚繞衣裳、五彩宮殿形成鮮明的對照。盛唐詩人張志和可能就是從這首詩中采用了“玄真子”為號,說明這個仙人還是有一定的魅力。“玄真子”和后面的“玉壺”相對應,本此特指壺公。據說壺公曾在汝南賣藥,常懸一壺于街頭,每到晚上便跳入壺中。市人皆不見,唯有費長房窺知。后來長房也隨之跳入,壺中別有洞天,是一個富麗堂皇的仙宮世界。此事見《后漢書·方術傳》及《神仙傳》卷五。這是詩人用仙人壺公的故事譏刺世人不懂得仙道的神妙。“窅然遺天地,乘化入無窮。”說的是深察大道的人可以忘掉人世,憑藉大道以遨游于“無窮”(指道家所謂不受時空限制的幻想世界)之中。“窅然”,是悵然的意思。《莊子·逍遙游》:“堯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成疏:“窅者寂寥,是深遠之名。喪之言忘,是遺蕩之義。”詩人的這種追求可以看作是占《感遇》詩大部分的“賢人失志”主題的一種抽象表現,這在詩人生命最后幾年創作的幾首《感遇》詩中有著突出的反映。例如,“古之得仙道,信與元化并。玄感非象識,誰能測沉冥?”(其六),極力贊賞了仙道的玄深奧妙;“茫茫吾何思?林臥觀無始”。(其七),“無始”和“無窮”同義,指道家意念中超越時間的幻想世界;“仲尼推太極,老耽貴音冥。西方金仙子,崇義乃無明”。(其八),“金仙子”是佛的別稱,“窅冥”指“道”,“無明”是無有智慧的意思。詩人佛、道并用,試圖探究人間各種煩惱痛苦產生的根源,也說明他超然入“道”之心的殷切。可見,他在詩中反復渲染“道”的高妙,正是自身雖歸田園并未能超脫于世的寂寞苦悶心情的流露。他對所看到的現象感到憂愁和憤慨,譴責丑惡而短暫無常的世界,抒發自己的志向,并在最后表示退隱和求仙。實際上,這是中國文學中一個十分古老而復雜的主題,涉及到傳統禮教的某些深刻本質以及士大夫階層的某些心理特征,而陳子昂的這首詩較完整地表述了這種心理的發展歷程。既有內在的深度,也有詩本身特有的意境,寫得很美。
陳子昂是公認的唐朝一代詩風的開創者,而《感遇》詩被認為是詩人最嚴肅的代表作品,讀它,可以從中獲得許多美感享受。
上一篇:《基督教文學·《圣經·后典》·怪鷹》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經籍、寓言故事·戰馬習磨》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