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籍、寓言故事·戰馬習磨》原文與賞析
西方有一國王,素無馬。減損國藏,四出推求,買五百匹馬,以防外敵,足以安國。養馬既久,國中無事。王便思惟:“五百匹馬,食用不少,飼養煩勞,無益國事。”便敕所典:“掩眼令磨。可得自食,不損國藏。”馬磨既久,習于旋回。忽然鄰國興兵入境。王便約敕:“被馬具莊。”勇將乘騎,如戰斗法,鞭馬向陣,欲直前入。諸馬得鞭,盡旋回走,無向敵意。鄰賊見之,知無所能,即便直前,大破王軍。
此篇選自姚秦·鳩摩羅什所譯的《眾經撰雜譬喻》。
釋迦牟尼佛說法,往往采取這樣一種形式:他開始講某一個宗教道理,為了讓聽眾們聽得明白,他不時地引用一些譬喻,這些譬喻往往是一個個可以獨立成篇的動人的小故事。故事娓娓敘完,聽眾們皆大歡喜,釋迦牟尼佛點出他譬喻的對象,又回到原來的題目上,于是大家都明白了他的意思。
此篇所要宣傳的宗教道理,可以用一句極通俗的成語概括,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換句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佛教宣傳“因果報應”之說,認為任何思想行為,都必然導致相應的后果,“因”未得“果”前,不會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之業因,亦不會得相應之結果。所以,佛家提出“三世因果”,以為現世界人們的貧富窮達,是前生所造善惡諸業決定的結果;今生的善惡行為,亦必導致后生的罪福報應。自然,生活在現世界的人們,總是想更多地獲得美好的來生。佛陀認為要這樣的話,就應該經常修習善心,而且要堅持不懈。這樣,臨命終時,就能除去諸惡,得善報,獲得好的來生。如果平時不堅持修善,卻想臨命終有個好的果報,那是難遂人愿的。佛講了“戰馬習磨”這個故事,用來曉喻此理。
戰馬本該馳騁疆場,御敵安國。但這位眼光短淺的國王卻只顧眼前的利益,下令讓五百匹戰馬推磨。久而久之,本能沖鋒陷陣的駿馬變成了“習于旋回”的駑馬。當鄰國來侵犯,戰爭爆發時,國王想起了那些戰馬,命令給戰馬整齊裝備。然而,盡管有“勇將乘騎”,并按照一般作戰的方法來駕馭它們,想讓它們長驅迎敵,但這些馬兒卻一直只是打轉轉,根本沒有沖進敵陣的意思。結果自然吃了大大的敗仗。
講完這個故事,佛就點出了他所譬喻的對象,以便讓大家聽明白他的意思。這里他是把“心馬”比作“戰馬”的。佛經中有“心馬”一語,認為凡世眾生之心經常動亂不定,如狂馬,所以叫“心馬”,有時也叫“心猿意馬”,兩者意思相似。所以佛家提倡平時的修心養性,就是在不斷地調直心馬。而修習善心,臨命終時,就會心馬不亂,可以隨意驅使,想到極樂世界或其他佛國凈土,都能如愿。反之,若平時不認真堅持修行,不堅持行善,一旦 “死賊卒至”,就會“心馬盤回”,難以如意。就好像王所養之“戰馬”不能破敵賊,保全其國一樣。佛要鄭重提出的是: 行人善心不可不常在于胸心。
此篇的宗教主題是宣傳“因果報應”的,但我們也能很容易地看到: 這是一個完全可以獨立成篇的民間寓言故事,佛家收集它的用意是為了它的宣傳目的服務的。我們若除去這一層宗教色彩的話,會體會得到它的更廣泛、更實際的教育意義。這個寓言故事,生動、形象地啟示我們: 其一,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能只顧眼前的微利薄益。其次,做任何事都要有耐心,持之以恒,“臨時抱佛腳”是不行的。這樣的內容、這樣的思想,對任何一個時代的人們都有積極的教育意義。所以此經的編集者—— 道略比丘選中了它。像道略比丘、鳩摩羅什大師這樣有眼光的大德高僧,因為他們的辛勤勞動,才給我們留下了這一份豐富的遺產。
這篇故事從藝術手法上看,極重要的一點是: 語言生動而精練。如開頭寫到國內無馬,國王為了能買到好馬,“減損國藏,四出推求”,把他的那種渴求良駟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以下的對照埋下了伏筆。而寫到戰馬因平時只用于推磨,所以在戰場上一“得鞭”就 “盡旋回走”,四個字很生動、形象地道出了駿馬變成駑馬的可悲、可嘆。
在此,我們不得不提一提鳩摩羅什大師在翻譯佛經上的貢獻。羅什大師的翻譯事業,在當時是空前的。他的成就,不僅在所譯經論的內容上第一次有系統地介紹了根據般若經類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緣起之學,而且在翻譯文體上也一變過去樸拙的古風,開始運用達意的譯法,使中土誦習者易于接受理解,在翻譯上開辟了新的廣闊的園地。鳩摩羅什博覽印度古典、對梵文極有根底。又因為他留華日久,所以“兼嫻漢言”。再加上他對于文學具有高度的欣賞力和表達力。由于具備了這些條件,所以他能創造出一種讀起來使人覺得具有外來語與華語調和之美的文體。而他所譯的佛經文學故事很能體現這一特色。語言精練是他翻譯的重要特色之一,《戰馬習磨》 即是典范的譯作。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感遇(其五)》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基督教文學·《圣經·新約》·曠野試探》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