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比姆黑耳朵》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7 彩色片 182分鐘
蘇聯高爾基少年兒童電影制片廠攝制
編導:斯坦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根據加夫利爾·特羅耶波爾斯基小說情節改編) 攝影:維亞切斯拉夫·舒姆斯基 主要演員:維亞切斯拉夫·吉洪諾夫(飾伊萬·伊萬內奇)
本片獲1977年全蘇電影節大獎;1978年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1980年列寧獎金
【劇情簡介】
老戰士伊萬·伊萬內奇在蘇聯衛國戰爭中負過傷,如今已退休養老。他的兒子4年前在山里因公犧牲,老伴已于3年前去世。現在只剩下他獨自一人生活在俄羅斯中部地區的一個小城切爾塔諾沃。他靠養老金過活,偶而也寫點東西。
為了排遣寂寞,伊萬到養狗專家那里去領來一只剛出生不久的小狗崽,給自己作伴。這只小狗雖然是良種獵犬,純蘇格蘭賽特狗的后代,但它的毛色不典型,不標準。它全身呈白色,只有一只耳朵是黑色的。顯然,它已退化。可是它那活潑的神態惹起了伊萬的憐愛,伊萬選中它,把它領回家,給它起了個名字叫“比姆”。無論伊萬到哪兒,比姆都緊緊跟著他。伊萬有時帶比姆到郊區的一片樹林中散步,和比姆談談心里話,并訓練它捕捉獵物的能力。伊萬發現比姆的毛色雖然不標準,但它的腿特別敏捷,耳朵極靈,嗅覺也很敏銳,伊萬盼望著帶比姆去參加夏季舉辦的狗展,得到一張品種證書和獎章。
夏天到了。伊萬滿懷希望地帶比姆去參加狗展。狗的主人紛紛牽帶著自己的狗在場地開始遛圈,展覽會的裁判和主持人立即發現比姆的毛色不合乎品種標準,是白化病患者,于是立即宣布取消比姆的參賽資格。伊萬據理力爭無效,只得悻悻地牽著比姆離開。
幾位大嬸在居民住宅樓前的大院中聊天。比姆從她們身邊跑過,碰了一位胖大嬸的手,胖大嬸驚叫起來。她硬說比姆咬了她,并強拉居委會主任到伊萬家告狀。伊萬說比姆從來不咬人,還會向人問好呢。胖大嬸伸手想試試,不料比姆根本不愿伸出爪子向她表示友好。這可惹惱了胖大嬸,認為比姆看不起她。從此她和比姆結下不解之冤,發誓要出這口氣,處處和它作對……
伊萬胸腔內殘留的彈片20年后終于發炎了。伊萬疼痛難忍,醫生決定用飛機送伊萬到莫斯科去開刀。伊萬戀戀不舍地和比姆告別,他囑托鄰居大娘代為照管。伊萬被抬走后,比姆在屋里嚎叫著不肯吃東西。大娘放比姆到街上去遛遛。比姆不停地尋找主人,凡是伊萬帶比姆去過的地方,像郵局、報亭等處,比姆都一一去過。突然一輛救護車駛過,比姆飛奔跟蹤到急救站,又被趕了出來。比姆每天到街上瞎跑,遇到過形形色色的人。大家對它品頭論足。有的態度友善,有的惡語相加。一天,胖大嬸在大街上碰見了比姆,便斥責它是咬人的動物,這時旁邊的一位姑娘為比姆抱打不平,終于鬧到派出所去。姑娘查找到比姆主人的地址,把它送回了家。這位姑娘名叫達莎,是從莫斯科到這里來實習的。她從鄰居大娘處知道了有關比姆的一切。第二天,達莎給比姆送來一個刻著名字的狗牌,把它套在比姆的脖子上,就安心地離去。
一天,比姆又到院子里去遛達。幾個小男孩正在玩球。比姆也加入了他們的游戲。這時一個有收集狗牌癖好的瘦個子把比姆騙到了自己家。他摘下比姆掛的小牌子,到夜里便將比姆趕了出去。清晨,比姆遛到火車站,正好碰上達莎進站,準備返回莫斯科。比姆向達莎奔去。達莎上了火車,車開動了,比姆跟在火車后面窮追不舍。這時達莎也從車上看見了比姆,她十分焦急,便在第二站下車,又乘上返回的列車回到小城。當她去到鄰居大娘處時才知道, 比姆還沒有回來……
原來比姆追火車追得筋疲力盡,它趴在鐵軌上再也起不來了。一個養路女工救起了它,等它恢復體力后便讓它回家去。比姆在回城的路上,爪子又被鐵軌夾傷了。它好不容易找到了家。鄰居大娘和達莎喜出望外,她們急忙為比姆醫治傷口,然后用一根鏈子把比姆拴了起來。從此,比姆就由大娘的孫女和她的同學、名叫托里克的男孩來照顧。
一天,孩子們不小心,比姆又獨自跑到郊區汽車站。汽車司機環視四周無人,便將比姆哄上汽車。在行車途中,又將比姆賣給了農民克利姆。克利姆把比姆帶回家,交給小兒子謝廖沙照看,一家人都很喜歡它。他們家的鄰居一次借比姆去打獵,由于比姆沒有按照獵手的要求去捕捉獵物而挨了一頓毒打。比姆終于掙脫鏈子逃跑了。比姆拖著遍體鱗傷的身體好不容易蹭到城里,這次它找到男孩托里克的家。
托里克見到比姆又驚又喜。托里克的父母卻不同意收留它。在托里克的一再哀求下,父母親假裝同意了。可是到了夜里,托里克的父親卻悄悄地把比姆引上自家的小汽車,然后把車開到遠郊的一片樹林中,把比姆拴在一棵樹上。翌晨,托里克醒來不見了比姆,便去質問父母,他們騙孩子說比姆夜里自己逃走了。托里克對父母的謊言氣惱萬分,他揚言要離開這個家,到比姆家去住,等待著比姆歸來。托里克的父親為此事感到懊悔與慚愧。他又趕到遠郊樹林,想把比姆找回來,可是比姆已經不見了。托里克父親在報上登了尋狗啟事。
原來比姆又掙脫鎖鏈逃了回來。這次比姆決定回到伊萬家。可是比姆剛到居民大樓的院門口,恰巧和死對頭胖大嬸碰個正著。胖大嬸咬牙切齒地不放比姆進門。一輛捕狗車正由此經過,胖大嬸急忙叫住了他們,她對車上的兩名工人說:比姆是她家的瘋狗,見人就咬,必須把比姆立刻弄走。比姆終于被悶罐車帶走了……
伊萬痊愈后乘火車返回小城。他急不可耐地想見到比姆。伊萬下車后看到報上刊登的尋找比姆的啟事。便徑直趕到檢疫所捕狗站。當他被看門人領到捕狗車前,車門打開時,伊萬不禁驚呆了:由于比姆不甘心命運的安排,曾拼出全身氣力想撞開鐵門,終于撞得頭破血流,氣盡而亡。伊萬睹此慘狀,悲痛欲絕。
在檢疫站門口,伊萬碰到也來此尋找比姆的托里克和謝廖沙。伊萬不忍讓孩子們傷心,只好騙他們說比姆不在這里。
第二天,伊萬把比姆傷痕累累的尸體埋葬在他們常一起去散步、游玩的樹林中。然后鳴槍3響,紀念比姆在世3年。
生活在繼續,伊萬又帶著托里克和托里克收養的小狗——也起名叫比姆在林中散步,嬉戲。伊萬心中充滿了對比姆的懷念之情。他環顧周圍,大地顯出一片生機,看來,未來還是充滿希望的。
【鑒賞】
原小說作者特羅耶波爾斯基是蘇聯農村題材的作家之一。1953年他發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農藝師的札記》(后由拍攝此片的同一導演羅斯托茨基搬上銀幕,成為自己的處女作),就曾引起人們的重視。時隔20多年,他的中篇小說《白比姆黑耳朵》問世,在文壇引起震動,在廣大讀者中引起強烈的反響。大家一致肯定這部小說“體現了高度藝術性和思想性的統一,具有高度的道德意義”。評論界認為,作者通過這部作品宣揚“善良、理智、正義與博愛”,“善終勝惡”的思想。它是一部表現人道主義思想的作品。原著獲得了1975年蘇聯國家獎金。
《白比姆黑耳朵》改編成影片后取得更大的成功。它獲得1977年的列寧獎金,比原著更高一等。導演運用電影語言把這只失去主人的狗的種種不幸遭遇形象地搬上銀幕,使觀眾更能感性地體驗小說帶給人們的感受,更能深刻地思考作品中所反映的富于社會涵意的生活現象。
影片的全部事件是通過比姆這個真正的“主人公”的感受表達出來的。比姆的感受十分具體,又很“人性化”。它首先通過和主人伊萬在一起時的片片斷斷的生活體現出來。比姆到了伊萬的家里后,深深領會主人對它的喜愛與關切,因而它感到十分溫暖,活潑自如,它頑皮地撕咬著主人的書而不受責罵,它時而像是專心聆聽主人抒發的內心感受,使主人得到心靈的慰藉,時而又伴隨主人外出辦事,和主人形影不離,使主人不感到孤單。可以說,伊萬和比姆是相依為命地活著,在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因而在影片后半部分,比姆到處尋找主人的行為才那樣感人。
伊萬因病離開比姆后,比姆曾遇到過形形色色的人。比姆以信任、懇求的目光看著每一個人,渴望從他們那里了解到主人的信息。但是比姆得到的反應是不同的。有的人對比姆很友善,很同情,想給以幫助:而有的人則把它拒之門外,不加理睬:更有的人對它破口大罵,百般凌辱:還有的人設下圈套,去欺騙它,以圖私利,以報私怨。總之,每個人對比姆的態度成為他本人道德標尺的讀數點,成為心靈高尚與否的表現。它涉及到了人道主人范疇的問題。
這部影片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是與導演獨特的導演設計、巧妙的構思、流暢的處理手法、畫面的嫻熟的銜接分不開的。影片的蒙太奇節奏與畫面的動作節奏準確地結合在一起,達到完美的統一。影片具有既濃郁又流暢的風格,每一個鏡頭都經過深思熟慮,又像是對日常生活的隨意裁剪,使人感到既樸素又真實。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是伊萬·伊萬內奇。他在影片中所占的篇幅卻不多。影片展開四分之一后,伊萬便因生病住院而離開了銀幕,直到影片快結束時,他才重返銀幕。他在觀眾眼前出現的時間很短暫。他為演員提供的表演機會很少,但是,這個人物對影片作出了貢獻。由于創作者對伊萬所處的周圍空間進行了抒情的描寫,從而豐富了這個人物形象的內涵,并為演員提供深入表演的可能性。人們看到的伊萬是一個普通的人,他經歷過戰爭,看到過生活的苦難,他又是一個愛寫作的人,常常在書中抒發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他個人生活雖然不幸,但他的生活態度是積極的,他的性格堅毅而勇敢,他有能力和決心敢于對弱者承擔責任,他決心領養一只非標準化、毛色不典型的小狗。由于他有淵博的知識,他從養狗學的論著中認真查找這一品種的家譜,從而得出比姆具有優良品種的素質的結論。為此伊萬不斷地訓練它,鍛煉它捕獵的能力,但又避免使它養成殘暴的習性,他認為,讓比姆從狗的展覽會上得到一紙純良品種證書,是完全公正的。他的所作所為都表現出對比姆命運的擔憂。因此,伊萬給觀眾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尤其是這個人物由蘇聯人民藝術家、備受觀眾喜愛的演員吉洪諾夫來扮演,更使他增加了無限的藝術魅力。吉洪諾夫是50年代初嶄露頭角的演員。從影30多年來,塑造了無數成功的藝術形象。他所塑造的絕大部分是當代人物。他以深刻、細膩、質樸而又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1973年他參加了電視片《春天的十七個瞬間》的拍攝,他扮演一個打入德國法西斯內部的人民英雄施吉利茨的形象,更是風靡了全國,該片于80年代末在我國播出后亦受到觀眾的好評。吉洪諾夫隨即來我國防問,受到熱烈的歡迎。
《白比姆黑耳朵》也涉及保護大自然和保持大地上生態平衡的問題。它使人們聯想到人在大自然蒼穹中的地位與活動。但是這個有關白比姆的故事遠遠超出為生態平衡感到擔心的范圍。影片更為擔心的是現代人的精神健康、道德狀況是否平衡的問題。
攝影師以高超的技巧充分表現出俄羅斯中部地區大自然之美。銀幕上的大自然與人物的內心感受渾然一體,它喚起觀眾內心對美好事物的體驗。創作者以這一手法表現了人物的道德世界、微觀世界與畫框外始終存在的廣闊的社會背景之間的積極聯系。這一表現手法也可以看作是深刻地理解作品內涵的鑰匙。
對影片結尾的處理存在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不應讓比姆這只狗死掉,因為這樣太殘酷了,會刺激孩子們的心靈。一種意見認為,應該讓這只善良、忠于主人、忠于友誼的比姆為某些惡人所不容,最后使它受盡折磨而死。這樣會獲得更強烈的藝術效果,從而更加突出主題。創作者顯然接受了第二種觀點。他們認為,讓孩子從小就不僅接觸光明和美好的東西,還應當讓他們了解生活中的黑暗與丑惡,讓他們認識生活的復雜性,會培養他們為公正而斗爭的正義感。
上一篇:《疲倦的死神》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短相見》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