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飯島耕一《尋》愛情詩鑒賞
〔日本〕 飯島耕一
在你尋我的場所,
許是沒有我。
也許是沒有你,
在我尋你的場所。
在這遼闊的空間,
為了準確地相遇,
只有一條路。
要問那條路在哪,
你已經開始想了。
(羅興典 譯)
飯島耕一(1930~),日本當代超現實主義詩人和詩歌評論家。生于岡山市。1953年出版處女詩集《他人的天空》,一躍成為引人注目的日本新進詩人。1959年與大岡信等創立詩刊《鱷》,展開熱情的創作與評論活動。著有詩集《何處去》、《宮古》和合刊本《飯島耕一詩集》等。還有詩歌評論集《日本的超現實主義》等。
《尋》是一首超現實主義味道很濃的小詩。詩人圍繞一個“尋”字做文章,只用寥寥九行詩句,卻小中見大捕捉到愛情產生的契機。小詩讀來格外地淺淡平白:“在你尋我的場所,/許是沒有我。/也許是沒有你,/在我尋你的場所。”這四行詩,將透辟與深刻寓入單純顯露之中,不動聲色地否定了獲得愛情的一種方式“尋”。愛不是尋來的,屬于心靈的那一份契合不是尋來的。“尋”是帶有理性色彩的,“尋”的人往往拿著清醒的理性框架去衡度自己的意中人,去套試自己的愛情。而愛情本屬最不規則的情感狀態,每個人皆以自身的性格、教養修養、思想意識呈現獨特的情感愛態,不可能正合適于某種制訂好的理性愛情框架。這樣,尋找愛情者也就自然難于尋到理想的那一份了。愛情獨特的心理機制決定了人們往往是尋尋覓覓皆不是,不免“凄凄慘慘戚戚”。所以飯島耕一在平白中闡釋了一種深刻的愛情見解。
小詩的第二節,則是在否定了“尋”這條求得愛情之路基礎上提出獲得愛情的唯一途徑:“在這遼闊的空間,/為了準確地相遇,/只有一條路。/要問那條路在哪,/你已經開始想了。”這里詩人極為機智并且含了幽默,避而不直言獲取愛情的那“一條路”在哪,卻將那“一條路”婉曲而迷離地鋪在其中了。“你已經開始想了”。“想”發乎于心,也便是那“一條路”緣生于心。真正的愛情,不是用理性、智性的眼睛去尋,而是用感性、靈性的心去遇中國古詞中早有這樣精辟的見地,便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人”是偶然遇之,心下有知,得以認可,是一份心與心的無聲的契合。只要相契的兩顆心,一經相遇,便知曉:這,就是了。并不利用事先預備好的“尋”的框架。
可見,愛是心下有知的相遇,決非睜大眼睛的尋覓。
《尋》這一首小詩淺明如話,卻蘊含著精辟內在的情感哲理。而這哲理式的闡釋應該說一部分是得力于詩人對超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把握。超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主張作家要“穿過純粹精神自發而傳達人類真實思想的活動,在理性的控制之外,甚至在美學及道德之外,它聽寫涌自內心至深處的意念。”它“信賴另一種超越性的實存。為了解決生命的根本問題,它力求排除陳舊的既定觀念”。詩人正是在這樣一種創作原則的指導下,在詩中輕視理性的“尋”,而張揚感性的“遇”。詩的最后一句:“你已經開始想了”,正是聽任涌自內心至深處的意念而信手游之,故不作理性的明言,從而也諧合著愛情所講求的心靈與心靈間的妙悟。
這首小詩風格簡潔而單純,結構精巧有致。全詩只有九行,分上下兩節,分別詩意地闡述否、肯的見地。但卻并非平鋪直敘,其變化與機巧時而閃見。如第一節中第一句是順序,而第二句馬上轉而為倒裝句,不僅增強了變化感,而且突現了詩題主旨:“尋”的艱難。不是“沒有我”就是“沒有你”,“沒有我”和“沒有你”在句式上緊密相連,從而造成含義上的直截明了,不容置疑。再如詩的第二節最后一句:“你已經開始想了”,婉委含蘊,拓展了全詩的韻意。如果詩人直接回答出“那條路”的所在:在心底,全詩則變得平白了,盡管也說明了問題,卻散漫了一團濃濃的詩意。
是的,有些東西是無須明言的,就像兩心偎依相契的愛情。
上一篇:〔英國〕勃朗寧《夜里的相會》愛情詩賞析
下一篇:〔俄—蘇〕帕斯捷爾納克《屋子里不會再來人了……》愛情詩賞析